蚓糞堆肥之研發

A+

A-

蚓糞堆肥之研發

  廚餘是每個家庭每天所製造出來的有機垃圾。由於國人特殊飲食習慣,一般廚餘的重量比例約 30 %,加上一般果菜市場廢棄之菜葉、殘渣等,如果能有效處理如此龐大的廚餘量、再進一步加以利用,不僅可延長掩埋場使用年限及大量減低焚化爐的燃料成本,亦可節省環保單位大量人力、物力及運輸成本等。本堆肥製作目的係針對家庭廚餘的處理,擬利用某些特定品種的蚯蚓特殊習性,將家庭廚餘消化分解成為廣效性有機肥料,可對目前發展中的許多環保事業 (如有機農業提供無與倫比的貢獻 )。

製作前準備

一、設備材料與裝置

 

1.

塑膠桶(長方型):大小視飼養數量而定,約 30-50 公升容量較適合一般家庭用,飼養蚯蚓量約 2000~3000 條,桶底鑽二個直徑約二公分小洞,以便排除多餘水分。

2.

塑膠止滑板(浴室用):舖於桶底,以免桶底積水,不利蚯蚓活動。

3.

塑膠紗網(紗窗用):將紗網平覆於止滑板上,避免蚯蚓和飼養材料掉至止滑板上。

4.

噴水或灑水器:澆花用者即可。

5.

厚紙皮或報紙:覆蓋遮光用。

   

二、蚯蚓

  本試驗係採用澳洲之 Eisenia 屬及 Penonyx 屬之紅蚯蚓,該二屬蚯蚓皆為紅色之堆肥蚯蚓(compostworms),成蚓體重平均 0.5 公克,體長 7-10 公分,直徑 0.3-0.5 公分,大多生長於離地面 5-10 公分陰暗潮濕、富含有機質之腐植土或已發酵之動物糞便中。每日食量約等於其體重之 70 % 至 100 %。此二屬蚯蚓因食量大,自幼蚓至成蚓生殖期約僅 4-6 個月,此二屬之紅蚯蚓在本島各地的陰溝潮濕的腐植土中,及養豬戶的稻草堆肥處皆可採得。

三、基本或敷蓋材料

  做為初次舖在桶底部的材料及每次投置廚餘後,敷蓋於其上層之材料亦可作為蚯蚓之食物者。例如:泥炭苔 (peat moss)、鋸木屑(需經堆積腐熟為佳)、蔗渣、粗糠、粉碎花生、廢紙(撕碎、泡水軟化後瀝乾使用)等。以上各種材料,可單一或混合使用,惟使用時皆需含有約 40 %水為佳。

四、主要材料

  家庭廚餘,舉凡家庭剩菜剩飯,各種果皮、茶渣、殘羹餘汁等,甚至隔餐之殘餘皆可。

製作過程

一、

先在塑膠桶底部平舖止滑板,並覆上紗網,再將基本材料置入約 10-15 公分的厚度,充分灑水並翻材料,令其裡外均勻濕潤,並稍加壓緊,以防水分過度蒸發。

二、

移入蚯蚓約一公斤(成蚓約 2,500 條左右,中幼蚓約 4,000-6000 條)或更多,其蚯蚓數量依每日預估的廚餘量多而定。蚯蚓將在此材料潛伏數日,適應新環境活動較為緩慢,並以基本材料為食,此時期每 1-2 日輕輕灑水於材料表面,保持濕潤。

三、

裝置上方以厚紙板或本板蓋上,避免陽光直射表面,蒸發掉太多水分影響蚯蚓活動空間。

四、

一星期後,即可投入廚餘,可先將每日廚餘堆積在有蓋塑膠桶內約 3-4 天,累積一定量後再一起投入;原則上投入的廚餘,均勻舖置基本材料上後再舖一層薄的基本材料,厚度以掩蓋過廚餘為原則,然後在表面上輕輕灑水。

五、

蚯蚓在適應環境後,即開始大量進食,如廚餘不足,會以基本材料為食,如食物充足,蚯蚓成長 迅速,成蚓每週產 1-2 個卵囊,蚓卵經三週即孵化出幼蚓,每卵孵出一至數條不等。如此,代代相傳,約 4-6 個月後倍數增殖。蚯蚓的排泄物亦不斷分泌、累積、增厚時,蚯蚓則自動爬上新置的材料及廚餘層繼續覓食。

實施結果

  實施約 3-4 個月後,此裝置接近底部最下層的廚餘,經蚯蚓充分取食消化後,大抵全部變成無臭無味的黑褐色細緻粉末或細團粒狀的蚓糞土,以手觸摸有鬆軟及彈性感覺,稍具粘性,揉搓時易成團狀。

一、

在形成蚓糞土過程中,大部分的蚯蚓已爬鑽至上層取食新的廚餘,故在採取蚓糞土時,可先將 上層(約10-15公分)移至新的培養桶中繼續餵食廚餘,所挖出蚓糞土中僅含少數蚯蚓及蚓卵。

二、

如上述方式正常實施,則在第一次挖出蚓糞土後,約每隔 6-8 週即可再挖出數量與上次約略相等 之蚓糞土。

三、

蚓糞土經分析成分,含氮 1-2%、磷 0.2-1.0%、鉀 0.5-1.0%、鈣 0.7-1.5%、鎂 0.15-0.4.%、銅10-25ppm、鐵 300-600ppm、有機質量 50-60%、酸鹼值 (ph) 6-7。

四、

蚯蚓堆肥富含植物所需各種養分,可直接做為有機肥外,亦可與其他種類之有機肥料配合,製造各類不同用途之肥料,更可直接作為時下流行有機栽培所需肥料。

資料來源:卓家榮,「蚓糞堆肥之研發」,壹灣農業 Vol.35 No.3, P82-84

 

2003/11/1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