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場到餐桌 有機餐盒教你怎麼吃、怎麼烹飪20161115

A+

A-

從農場到餐桌 有機餐盒教你怎麼吃、怎麼烹飪

農業問題在全球各地正逐漸浮現。例如未來人口預計增加20-30億,雖然未來經濟也會成長,但人口成長所需的糧食在質與量上都會更加可觀,因此,在土地未增加的狀況下要如何供應足夠的糧食,將是個重要的問題

文/簡又新

除了土地有限外,氣候變遷引起的更強烈之颶風、暴雨、土石流往往造成農作物嚴重的損害,因此糧食生產將更加困難。

而台灣還有一個特別的農業問題─農村老年化,農村人口目前占全台總人口2.35%,這在已開發國家中是較高的比例,但高齡化問題嚴重,且年輕生產力並未進入,這些同時導致台灣農村失去競爭力,從產值來看,台灣近幾年也不斷增加進口量,如2000年進口量為43億美元,到2014年進口達130億美元,農業競爭力的弱化成為隱憂。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也許有人認為小國本來就容易存在農業問題,但觀察世界上其他小國卻不是如此,丹麥與荷蘭就是很好的例子。丹麥總人口不到台灣四分之一,農民佔總人口數1.4%,但在2013年卻能出口210億美元的農產品,如豬肉和火腿;而荷蘭人口約1,700萬,全國GDP卻有12.4%來自農業產值,出口量約為1,000億美元,這可以看出台灣農業競爭力的式微。

丹麥有一間「食鮮公司」創造「友善農業」的作法,有機、無毒、社區人士參與,結合農業與廚房的概念,儘管整個公司只有170個工作人員,卻能創造24億台幣的年營業額,並同時擁有5萬5千位忠實顧客,他們的經營方式或許可供台灣借鏡。

「食鮮公司」的創辦來自於對歐盟農業轉型的思考。由於歐盟農業在氣候方面較不具優勢,無法全年生產相同作物,於是1998年一位廚師與農夫開始合作,依照當季生產的新鮮食材變化菜單,提供具有營養、有時序概念並具啟發性的、最「誠實」的菜餚,並在當時網路尚不發達時,透過網路行銷開啟公司的第一步。

「食鮮公司」的發想類似於「農業有機3.0」的概念,其同樣強調產品的有機和無毒,但不會過度重視品管、各式認證和紙上行政工作,而是利用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和信任,推廣有機產品,重點是引進社區所有人參與農業活動,從「吃」開始了解食物。

「食鮮公司」會依照菜色設計不同餐盒,提供給需要外食或在家烹飪的客戶,當一週穩定到可販售25萬個餐盒,就能同時掌握餐盒內容和數量,不只經過設計之餐盒附加價值高很多,餐盒的廚餘則做成有機肥料,一分都不浪費;而一旦民眾在網路下單,公司可透過快遞外送餐盒到各家戶,彼此建立起的信任甚至讓客戶願意將自家鑰匙交給快遞公司,如此便成功累積了5萬5千位顧客。

自從有了餐盒的設計後,「食鮮公司」教年輕人怎麼吃、怎麼做料理,也凝聚家庭共同用餐的愉快氣氛。儘管有機餐盒的價錢同超市有機商品一樣貴,但也因為公司提供其他友善服務,如社區參與,讓公司的競爭力持續高漲;且食鮮公司不只依賴網路行銷,也同時辦理其他行銷活動,如社區市集販售蔬菜,讓「虛」「實」始而結合,消費者不只能在網路下單,更可以親自走進市集現場購買蔬菜。

共享經濟最主要的概念,不是單純生產某一有機產品,而是把生產與行銷結合,在生產時就思考並建立行銷管道,同時辦很多活動讓顧客了解農夫作業,當學生看見農場運作,孩童、家長就能與農民拉近距離,也提高對公司的信任,在此衍生之好處包括,第一,真正實踐生產透明化,第二,創造有感交流,讓人民了解到公司是真正愛護並保護這塊土地,感受到企業對土地的熱愛。

「食鮮公司」不但提供公道的價格給民眾,計入農夫花費的心力與保護土地的用心,同時也尊重並友善對待農民,進而創造暢通良好的物流與行銷管道,而在多年的經營經驗後,餐盒發送已邁向包裝減量、出貨快速,合併了食材生產、籌備、訂購、料理與食用,完整服務到家,此為創造全新觀念與極大效益的農業經營之道。

蔡佳穎/編輯整理,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授權台灣英文新聞刊出。

【資料來源】:台灣英文新聞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