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收成!新世代農夫下田,讓農業變得更性感20160616

A+

A-

用科技收成!新世代農夫下田,讓農業變得更性感

提到農業,總是會讓人聯想到揮汗如雨的農夫。而今農業與科技的距離越來越近,農夫的形象已經不若以往,農場也逐漸朝自動化、無人化的方向前進。新世代的農夫,不再只是用勞力耕作,還需花更多腦力決策。唯農夫從繁瑣艱辛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才能為農業創造更大價值。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講述農人辛勞,詩作傳頌千年,幾乎全台灣每一位小學生都會背誦。不過,如果李紳穿越時空到五年後的未來,他很有可能會看到完全不同的光景:炙熱太陽下,自動曳引機在農地裡穩定運作,耕田、灌溉、施肥、收成,一個指令就能搞定。無人機正在農地上方巡視作物,拍攝下來的影像通通即時回傳。田埂上安裝了感測器,隨時測量和記錄環境狀況,不論農作物出了任何問題,都可以立刻追蹤處理。這個時候,農夫在哪裡?他或她只需要安心坐在中控室裡,透過各種數據和影像畫面,結合經驗做出最有利作物的判斷就行了。農人的價值,不應該只在於體力勞動。

農業科技投資熱,五大領域最關鍵

以上描述並不是毫無依據的幻想文,而是全球關心農業科技者正在共同努力的目標。因為,多了科技的輔助,未來的農民,不該再像現在一樣辛苦。根據美國農業投資平台AgFunder今年2月發表的報告,從2010年到2015年,農業科技領域投資金額一路攀升。2015年的投資金額甚至比前一年高出將近一倍,來到46億美元。其中前三項最受矚目的領域就是農業電商、灌溉給水以及包含無人機和自動化機械的精準農業。

農業科技投資額。來源:AgFunder

《華爾街日報》也曾點出這波農業投資熱潮現象。《華爾街日報》指出,由於無線連網科技價格便宜,收集資料和監測作物的工具越來越進步,再加上創業者尋找新的市場需求以及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讓食物供應鏈變得更透明。報導中也點出五大關鍵投資領域,包括精準農業、室內農場、食品安全、農場機器人和替代食品。

以精準農業來說,AGERPoint公司研發的雷射掃描技術就應用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柳橙園,農夫只要將雷射掃描器架設在自己的卡車上,再開著卡車在農地中掃描,就可以知道果樹遮棚的密度和高度是否合宜、哪一區的果樹水分不足或遭受害蟲侵襲,接著再依此決定哪些果樹需要澆水、施肥或加強農藥量。創辦人麥克皮克(Tom McPeek)表示,他們的技術可以幫農夫省下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日政府斥資40億推農耕自動化

農業科技的發展,其實跟農村人口老化很有關係。因為在勞力減少的情況下,運用科技提升耕作效益勢在必行。今年4月,日本新潟舉行了G7農業部長會議。根據會中公布數據,除了加拿大以外,在其他六大工業國中,55歲以上的農業人口已經從2002年的33%上升到2012年的42%,老化程度相當高。因此,各國呼籲要提升年輕人和女性從農比率,以應對全球人口日益增加,糧食需求升高的趨勢。

鄰近台灣的日本,如何以農業科技對抗勞力老化情況?根據日本市調公司Seed Planning,日本智慧農業相關系統或服務的市場規模預估將在2020年成長為7百億日圓(約台幣208億元),達到2014年的5.3倍。包括農業雲端管理、感測器、運用GSP自動操作的農具等都會逐漸普及,以節省人力負擔並且提高生產效率,另外,植物工廠的需求也可望提升。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計畫在2017年3月以前,斥資40億日圓(約台幣12億元)推行農耕自動化,並且協助開發20款不同類型的農耕機器人。除了讓老一輩農民能夠更輕鬆管理農務,也要吸引青年農民積極參與農事。

農民不需要被綁在田裡,可以做更有智慧的事。──科技農夫.蘇建鈞

青農返鄉,一定要想清楚

台灣的狀況又是如何呢?人力老化和低收入是台灣農村普遍面臨的困境。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農林漁牧業的就業人口比例已經從1999年的8.25%遞減到2014年的4.95%,平均年齡也從2000年的58.58歲,增加到2010年的62.04歲,並且逐年上升。因應現狀,新總統蔡英文在上任前端出了「強勢農業」政策,強調要用政府力量,讓農業結合科技和管銷能力,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價格,以保障農民有更好收入。畢竟有了好收入,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

而近年來,受到政策宣導和就業市場不景氣的影響,的確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離開都市,返鄉從農。這群年輕人中,不乏具高科技背景者。他們不僅懂得運用科技來提升自己的耕作效益和品質,也因為擁有農業經驗,知道農夫的痛點在哪裡,所以開發出來的工具比知名大廠的產品還符合需求。「科技界不懂農業的眉角,所以做出來的東西不適用。」2010年進入產銷班,前年開始跟另外兩位夥伴陳祈華、焦盛明一起開發環境監測App的埔里「科技農夫」陳新豪就認為,還是農夫最懂農夫。

農民的經驗還是很重要,不過科技是很好的輔助。──科技農夫.陳蒼鄢

不過,推動青農回鄉,是否就能解決台灣農村目前面臨的挑戰?缺乏經驗的年輕農夫,會不會反而遭遇更多挫折?彰化平安田園負責人陳蒼鄢坦白地說,勞力不足,並不是號召年輕人回鄉就能解決的問題。「年輕人回來都是要當老闆的。你鼓勵一個年輕人回來從農,又多缺兩個工。所以你鼓勵越多青年農民回來,缺工問題就越來越嚴重。」他直言,政府推廣很可能會讓缺工問題雪上加霜,所以青年回鄉前一定要「想清楚」,因為務農並非如想像中美好。此外,台南善化雜糧生產合作社經理蘇建鈞則提醒,青年農民缺乏實戰經驗,如果少了長輩傳承,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摸索。再加上農機具價格高昂,單打獨鬥會很辛苦。因此他建議,年輕農民可以互相結盟,發揮各自的專長,才能讓彼此更強大。

【延伸閱讀】:
科技農夫陳新豪──從車庫裡誕生的「微氣候」哲學
科技農夫陳幸延──農田裡的開源自造者
科技農夫陳蒼鄢──舒緩缺工困境,用App遠端灌溉
「非典型農民」蘇建鈞:用視覺化管理提高效率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