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品一口土地的芳香 有機茶20181012

A+

A-


里仁認為,有機茶的推廣不只在於純粹風土滋味的追尋,背後的更大意義則是在於透過友善土地的栽種方式,達到光復大地的護生理想。在地小人稠的台灣施行有機農法,鄰田汙染往往是最難克服的問題,其次則是轉型有機的頭幾年,產量銳減幾近三分之一,對全職茶農而言更是直接衝擊到收入問題。


談起轉型有機之路,谷芳有機茶園第五代李昌峻說,做茶最困難是沒有產能和產銷問題,尤其是自家茶園每次採茶堅持只採鮮嫩芽心,最多不會超過5斤,耗費28小時做出的茶,往往只能小量生產,但做出來的茶卻甘香回韻,喝來溫潤不傷胃。


來到位於海拔1,800公尺的「以琳茶園」,李燕鈴和丈夫劉進義在10年前買地種茶時,就堅持朝有機耕種方向努力,儘管高山茶售價高,少有人願意種有機,但他倆為了更好的生態環境,還是當起了種有機的先鋒。種植有機茶的過程,李燕鈴表示最大的困難是青心烏龍品種較嬌貴,不僅產量少,又容易生病,十分需要費心照顧。


創立於1939年的「東邦紅茶」,老茶廠在第三代製茶師郭瀚元的繼承之下,奮力復育老茶園,並積極朝向有機茶發展。老茶園位在埔里坑內約海拔500公尺,只見那茶樹緊鄰著原始森林生長,茶樹欉冒恣長的姿態,不似常見茶園的縱列整齊,散發著一股很「野」的生命力。在自然與人為之間拔河,郭瀚元說:「一切順應著自然來種。」茶園平時不施肥、不修剪,至多一年一次施灑有機肥來養樹頭。


從茶廠來到茶室,一路上茶香隨行,在台灣推行茶不遺餘力的「講茶學院」茶藝師湯家鴻,從品茶與製茶角度談有機茶。他表示,影響茶湯滋味的首要條件是土地,其次則是製茶師的手法。他說:「雖說有機茶與慣行茶在製程上並無太大區別,但有機茶容易受到蟲害侵蝕,每片茶葉的受損程度不一,使得製茶的困難度增加,製茶師要顧及的眉角也更多。」

若欲瞭解詳細內容,請點閱資料來源:李佳芳,“【公民寫手】品一口土地的芳香 有機茶”,上下游,2018年10月12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