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2/29

有機動物園懶人包

田中央的優雅小姐姐

修訂/黃璋如博士

繪製/吉利丁編

撰文/園丁編

 

瓢蟲(學名:Coccinellidae)在世界各地擁有許多不同的俗名,以中文命名來說,因為瓢蟲的外形類似舀水的瓢子,因此而得其名;在日本,由於瓢蟲很喜歡朝著天空的方向往上爬,當地人便賦予牠們「天道蟲」(てんとう虫)這個名字;在法國,瓢蟲則被稱為「聖母蟲」(Marienkäfer),因為瓢蟲可以捕食極大量的農業害蟲(如:蚜蟲),就如聖母守護般,是個可以帶來豐收與希望的幸運象徵。

而歐洲有個傳說,瓢蟲之所以被稱為「ladybug」是源自於很久很久以前,歐洲農民一直飽受農作物被害蟲吃食的侵擾,因此為了抵禦這些害蟲,他們向聖母瑪利亞祈禱,期待她能一同守護糧食對抗外敵,結果田間出現了大批瓢蟲,吃掉了所有可惡的害蟲,而農友非常的歡喜,於是便稱瓢蟲為「ladybug」,其中「lady」指的就是聖母瑪利亞。

在農業上,瓢蟲確實是個非常棒的除蟲好幫手,特別是在蚜蟲爆發的期間,牠們可是以一擋百喔!最知名的一段歷史就發生於1888年,當時美國加州因為柑桔受到吹綿介殼蟲的危害,因此引進了澳洲瓢蟲來拯救加州柑桔業。而後1909年時,臺灣也仿效了該案例,透過瓢蟲解救本土的柑桔產業。

根據統計,一隻瓢蟲一生中可以吃掉多達5000隻的昆蟲。透過捕食的方式,牠們會將害蟲咀嚼吞食,或以吸收體液來獵殺害蟲,是生態食物鏈的生存表現,也是農業應用上非常普遍且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自然的力量與生態中的競爭法則,不僅讓農業生產能邁向更友善環境的宗旨,也降低了使用化學物質所衍生出的汙染、抗藥性等問題,儘管此種天敵的制衡有它可以處理的極限值存在,但在減緩農損與病害蔓延上卻有著無法動搖的地位與價值!

不過,瓢蟲對農藥相當敏感,想要請牠們服務的話,就必須減少農藥的使用,加上並非所有的瓢蟲都是益蟲,針對不同的品種,也是會有以蔬菜為食,破壞農作物生長的小壞蛋喔!

下表為菜園中常見的瓢蟲種類以及區分訣竅,提供給大家參考(想要深入瞭解的讀者可以借閱引用資料1):

表1、常見瓢蟲概略介紹


食性 種類 捕食對象

益蟲
菌食性
黃瓢蟲

(柯氏素菌瓢蟲)

真菌孢子(如:小黃瓜、茄子等蔬菜上的白粉病菌)
肉食性
異色瓢蟲

蚜蟲、夜盜蛾、介殼蟲等

七星瓢蟲

蚜蟲、葉蟎等

龜紋瓢蟲

特別喜歡馬鈴薯蚜

六條瓢蟲

蚜蟲、蟎類、蚧蟲等

後斑小瓢蟲

特別喜歡茄子、芋頭葉的蚜蟲
害蟲
植食性

茄二十八星瓢蟲

茄科植物、瓜類葉片等作物

馬鈴薯瓢蟲

(二十八星瓢蟲)

瓜黑斑瓢蟲
  1. 從移動速度區別瓢蟲的益害性

大部分肉食性的瓢蟲因為需要捕食快速遷移的蚜蟲與薊馬等昆蟲,所以從幼蟲到成蟲的階段都非常活潑;相較於以植物維生的茄二十八星瓢蟲來說,由於不需要捕捉獵物,所以活動上也就慢上許多。

  1. 從形態特徵區別瓢蟲的益害性

比起大部分的植食性瓢蟲,肉食性瓢蟲的成蟲擁有較為鮮豔、明亮的翅膀,幼蟲間更是有著顯著的差異。而蟲卵也可以作為一個判斷指標,舉例來說,肉食主義的七星瓢蟲的卵為橘色,無菜不歡的馬鈴薯瓢蟲的卵則是呈現乳白色的,雖然不能完全套用在所有瓢蟲上,但在田間發現時,仍可以這些特點來分辨瓢蟲的益害性,以利農作物生長與避免災情發生唷!

- 由於瓢蟲的表徵變異性高,因此本圖僅供參考喔 -

看完了本集優雅小姐姐的介紹,相信大家一定更瞭解牠們了,歡迎大家與我們分享你再遇見的瓢蟲種類喔!

 

引用資料

  1. 小川幸夫(2020),蟲蟲的迫降!無農藥栽培家庭菜園:想要培育出美味的蔬菜,就必須要借助蟲蟲的力量(元子怡譯;初版),瑞昇。(原著出版於2018年)
  2. 李季篤(2011),瓢蟲,科學研習月刊,42(1),32-37,https://www.ntsec.gov.tw/FileAtt.ashx?id=313
  3. 李鍾旻(2010),告別青澀! 小瓢蟲的變裝成年禮,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62308
  4. 葉瑩(2009),一物剋一物—害蟲天敵,科學發展,444,6-13,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index/items/download?viId=4ECC325B-8A6A-431C-8EBE-FB5CC00927EC
  5. 羅幹成(2002),澳洲瓢蟲,審查委員:黃新川、郭長生,植物保護圖鑑系列9-柑橘保護(電子書,90-93頁),農委會動植物防檢局,https://www.baphiq.gov.tw/publish/plant_protect_pic_9/orangePDF/03-01.pdf
  6. 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Ladybug. Retrieved from https://kids.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invertebrates/facts/ladybug

 

影片欣賞

  1. The Dodo(2020). The Stunning Life Cycle Of A Ladybug. TDtangents. Retrieved from https://youtu.be/ws_D5nXOAJg

 

延伸閱讀

  1. 林義祥(2020),瓢蟲圖鑑,嘎嘎昆蟲影像網,http://gaga.biodiv.tw/new23/cp03_2.htm
  2. 黃佳欣(2019),數一數,瓢蟲的斑點都長得一樣嗎,CASE報科學,https://case.ntu.edu.tw/blog/?p=33686
  3. 農傳媒(2017),【蟲農之路】假含蓄真狂野的瓢蟲,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27946
  4. 林義祥、虞國躍(2012),瓢蟲圖鑑(初版),晨星。
  5. 吳明行、蔡秀錦、蘇伯沅、鄭立娜、陳家亮,昆蟲圖庫,蟲蟲微機,http://icontent.nkps.tp.edu.tw/insectinfo/OrderShow.aspx?orderID=13
  6. Robert Korpella (2018). What Is the Life Span of a Ladybug. SCIENCING. Retrieved from https://sciencing.com/what-do-butterflies-do-environment-4580181.html
  7. Ando T, Matsuda T, Goto K, Hara K, Ito A, Hirata J, Yatomi J, Kajitani R, Okuno M, Yamaguchi K, Kobayashi M, Takano T, Minakuchi Y, Seki M, Suzuki Y, Yano K, Itoh T, Shigenobu S, Toyoda A, Niimi T(2018). Repeated inversions within a pannier intron drive diversification of intraspecific colour patterns of ladybird beetles. Nature Communication. 9(1):3843. doi: 10.1038/s41467-018-06116-1.

蜜蜂迷航記

修訂/黃璋如博士

繪製/吉利丁編

撰文/園丁編

 

蜜蜂(學名:Apis)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必須以群體的方式才得以生活,且蜂群間有著緊密的階級分工。在一個蜜蜂社群中,包含一隻蜂后,主要工作為產卵與維持群體的秩序;還有數百隻雄蜂,以延續蜂群為生存目標,以及數萬隻堪稱最勤奮代表的工蜂,牠們不僅要清潔巢房、飼育幼蟲、釀製花蜜等,在壽命竭盡前,還要付出極高的勞動力,努力的養家活口到最後一刻。

目前全世界只有9種蜜蜂屬的昆蟲,臺灣有2種,其一為大家熟知的本土種類─東方蜂(Apis cerana),廣泛分佈於全臺的平原到3000公尺的高山,多為野生狀態;另一種則為西洋蜂(Apis mellifera),大約是100年前由日本人引進的外來種,也是目前臺灣蜂農普遍飼養的種類。

– 原圖請參考引用資料〔7〕 –

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糧食作物需要倚賴蜜蜂授粉!

但蜜蜂卻從20世紀末開始大量減少,而一旦蜜蜂絕跡了,人類的生活勢必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化。從2006年以來,世界各地陸續傳出蜜蜂消失的事件,這個現象後來被定名為「蜂群衰竭失調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雖然過去就已經有像是蜂農養蜂不當、蜜蜂營養不良、田間過度使用化學物質以致蜜蜂大量死亡的案例,但蜂群衰竭失調症的情況卻有別以往。這是一起工蜂大量、快速消失且找不到屍體,而蜂巢中只剩下蜂后、幼蜂以及豐富糧食的離奇案件,儘管科學界提出了許多造成蜂群衰竭失調症的成因假設,像是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農藥的使用、電磁波的干擾,以及綜合性壓力使得蜜蜂免疫力下降等等,但依據長期追蹤蜜蜂狀態的專家的發現,「農藥」與蜜蜂社會結構瓦解的問題有著極高的關聯性!

而即便現今在使用農藥上已經有所限制,可長期暴露在低劑量的農藥環境裏,依然是傷害萬物的慢性殺手,因此為了拯救身負重任的蜜蜂以及整個生態系統,提供大家幾項友善蜂群的方法,就算是很細微的舉動,也有機會讓蜜蜂平安回家,讓地球日漸美好。

  1. 支持友善環境的有機農業:最讓蜜蜂致命的殺手便是化學製劑!因此想要解救蜜蜂的話,首要任務就是要降低或不要使用會威脅農作物、授粉生物的化學物質,如果大家都能認同並開始改變自己的消費模式,就有可能使有機農產品成為市場上主要的需求品,促使農友們慢慢轉作有機,減少蜜蜂因此中毒滅亡的機率。
  2. 廣泛種植蜜源植物:多樣化種植可食用的開花植物,創造蜜蜂、蝴蝶、鳥類等生物的友善棲息空間,一方面讓生存環境被擠壓的物種能有一個庇護所,一方面則可作為牠們長途遠征時的中繼補給站,如此不僅維護了各生物的居住權益,也能綠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唷!
  3. 拋開成見去認識蜜蜂:這個世界的敵意源自於對彼此的不瞭解。而蜜蜂其實是一種很溫和的物種,對於生態的維持極具重要性,因此若能從日常生活或食農教育中帶大家理解、體驗蜜蜂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牠們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我們就可能促進生物圈變得不一樣。
  4. 城市養蜂造旅館:在綠地鮮少的城市大樓中放置「蜂旅館」,提供蜂后安全生產的地方,也讓一般大眾有機會接觸蜜蜂並瞭解牠們的習性以建立保育的觀念。

 

蜜蜂是一種非常脆弱但極其重要的生物,因為與自然生態和農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如果你是蜂農,可以參考楊恩誠老師的操作模式,把麥克風放進蜂巢內,藉由聲音的變化來偵測蜜蜂的生命狀態,以避免CCD的發生;如果你是消費者,願意為蜜蜂甚至是更多動物營造一個友善環境的話,就從支持有機農業開始吧!

 

引用資料

  1. 錢麗安(2020),蜜蜂不見了,里仁為美專刊,58,4-13,https://www.leezen.com.tw/pdf/NO58.pdf
  2. 社團法人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2020),讓餐桌食物多樣化的小「蜜」方:保護蜜蜂,臺灣生物多樣性,https://biodiversity.tw/newpage.php?id=12
  3. 楊恩誠(2019),幫蜜蜂找回家的路—從行為生理到基因的探索,科學人,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4560
  4. 陳裕文(2017),臺灣養蜂業的問題與林地養蜂的建議,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https://agritech-foresight.atri.org.tw/article/contents/1347
  5. 法國世界媒體集團(2016),蜜蜂減少導致授粉植物減少 估計危全球3/4農作,https://offf.to/htCd
  6. 蜜蜂主題館(2007),蜜蜂,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index.php?id=31
  7. Howland Blackiston. How to Identify the 3 Castes of Bees. Retrieved from https://offf.to/ctLJ

 

影片欣賞

  1. Anand Varma(2015). The first 21 days of a bee’s life. T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anand_varma_the_first_21_days_of_a_bee_s_life
  2. National Geographic(2015). Amazing Time-Lapse: Bees Hatch Before Your Eyes. https://youtu.be/f6mJ7e5YmnE
  3. 公視主題之夜(2014),蜂狂,公共電視,https://youtu.be/PNfIIcw-QGM
  4. Marla Spivak(2013). Why bees are disappearing. T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ed.com/talks/marla_spivak_why_bees_are_disappearing

 

延伸閱讀

  1. 豐年社編輯群(2021),永續蜂業 留住甜蜜好滋味,豐年雜誌,71(3),1-112。
  2. 小川幸夫(2020),蟲蟲的迫降!無農藥栽培家庭菜園:想要培育出美味的蔬菜,就必須要借助蟲蟲的力量(元子怡譯;初版),瑞昇。(原著出版於2018年)
  3. 黃敬翔(2020),一個冬天過去,500億蜜蜂死亡!全球正在流行熱潮上的杏仁奶該負最大責任,食力,https://www.foodnext.net/news/newstrack/paper/5470424587
  4. 劉怡馨(2017),蜜蜂神經損害,人類增加罹癌風險│哈佛公衛教授:長期暴露低劑量農藥是危機,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1648/
  5. 孔德廉、賴郁薇、簡嘉潁、鄭傑憶(2017),50年來最慘蜂況,搶救蜜蜂大作戰│全球護蜂風潮,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ees-issue/
  6. Amanda(2021). Honey Bee Life Cycle. BUZZABOUTBE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uzzaboutbees.net/honey-bee-life-cycle.html

達爾文都稱讚的優秀農夫

修訂/黃璋如博士

繪製/吉利丁編

撰文/園丁編

 

蚯蚓(學名:Lumbricina)是一種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生物,雖然同時擁有兩種生殖器官,但牠們通常不會自體繁殖,且也沒有眼睛和耳朵,主要是倚賴分泌濕潤的黏液來呼吸。而在農夫的眼中,蚯蚓是大地與耕作的好朋友,因為有牠們的存在,不僅可以翻鬆土壤,協助農務工作,蚯蚓的排泄物更是具備無臭且高營養的價值,是非常天然的土壤肥料喔!(平常在土壤上看到的顆粒狀小土堆其實很多都是牠們的傑作唷!)

目前已知的蚯蚓種類大約有6000種,臺灣養殖的種類大多是太平二號紅蚯蚓(準確說應該是赤子愛勝蚓),但太平二號可以細分的種類其實是安卓愛勝蚓(歐洲紅蚯蚓,Eisenia andrei)、掘穴環爪蚓(印度藍蚯蚓,Perionyx excavatus)、以及尤金真蚓(非洲夜蚯蚓,Eudrilus eugeniae)三種,其中歐洲紅蚯蚓才是最接近臺灣養殖蚯蚓中的種類!(這之中的名稱落差與分類糾結可參考引用資料1賴亦德老師的說明)

歐洲紅蚯蚓的體型偏小,喜歡吃有機質,主要被用來處理人類製造的食物殘渣、腐爛瓜果,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衍生的各種有機廢棄物,且因為牠們居住在土壤表面的落葉腐質層中,需要面對外在劇烈環境的威脅,所以牠們的生長史很短、成長速度很快,產量極高,從幼蟲成熟到交配產卵並孵出小蚯蚓,大約只要花費45-51天就能繁殖出下一個世代,不過此種蚯蚓既不耐熱也不耐乾,待在像臺灣這種亞熱帶區域,實在過於為難牠們就是了!而如果大家想要在眾多蚯蚓中認出牠們的話,可以從環帶來做判斷,相較於本土和養殖種,牠們的環帶距離前端甚遠(在第25節後到第30多節左右),只要憑數感去看大概就能辨識出牠們了。

- 原圖請參考引用資料〔2〕 -

但蚯蚓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可以受到這麼多人的讚揚與廣泛使用呢?

首先,蚯蚓本身的活動特性就能增加土壤的透氣性與透水性,有效改善土壤品質,幫助植物生長,而牠們混有土壤的排泄物,即「糞土」,內含多種適合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不僅不會像牲畜排泄物一樣發出惡臭,糞土因為具有蚯蚓分泌的黏液,所以保水力極強!這也是為什麼蚯蚓糞土被譽為目前世上最佳有機培養土的原因!且蚯蚓在解決有機廢棄物上亦有獨到的能力,舉凡生鮮廢棄物、一般廚餘或紙漿廢料等,那種含水量高,不易以燃燒方式處理的,都可以透過蚯蚓的挖洞翻攪來加速垃圾分解,更能將蚯蚓的糞土作為田間肥料,達到永續循環,回收利用的環保效益!

此外,有些種類的蚯蚓對重金屬、化學農藥很敏感,只要土壤中含有這些物質,基本上就很難在該土壤中找到這些蚯蚓;相對的,有些種類的蚯蚓則對重金屬不敏感,因此會將重金屬累積在自己身上,間接幫助人類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汙染,看到這裏,不覺得蚯蚓是個非常厲害且不負盛名的指標性動物嗎?

不過很可惜的是,目前臺灣的原生蚯蚓,正因為養殖場過度繁殖的外來種而面臨生存危機!像是1970年代進口的黃頸蜷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就因為本身對環境的耐受性強,因而成為遍布各地的優勢品種,完全壓縮了本土蚯蚓的生存範圍;近年的非洲夜蚯蚓也是來勢洶洶,由於牠非常能適應臺灣暖濕的氣候,因此若離開了養殖場域,勢必會再排擠原生物種的生活空間,最後變成當地的主流品種,以致影響整個自然系統的運作。

- 原圖取自[臺灣生命大百科],https://taieol.tw/pages/131695#1 -

雖然蚯蚓並非百利而無一害,但用對方法,不只能受益於蚯蚓,還能兼顧環境保育唷!而為避免重蹈覆轍,首要任務便是提升臺灣產業對蚯蚓的專業知能,為蚯蚓軍團分門別類,針對不同品種的習性、侵略性、特質等,提供養殖業、農業與肥料業者發展以及應用的方向;再來則需要改變放生的觀念,由於現在有混養的問題,加上不同蚯蚓對於土壤的喜好程度不一,隨意亂放的結果,不外乎就是死亡,但若為強勢的入侵種,將會再次衝擊整個生態環境!

希望大家讀完這篇後,能開始重視隱身於泥土中的蚯蚓們…

在外來種的侵襲下,如何讓本土、有益土壤的蚯蚓能有一席存活之地,就掌握在大家的手上囉!

 

引用資料

  1. 賴亦德(2016),你說的太平二號紅蚯蚓到底是哪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一),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7996
  2. 賴亦德(2016),歐洲紅蚯蚓:超會生但一放生就死光的外來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二),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8760
  3. 郭琇真(2016),並非蚯蚓就是好 外來蚯蚓大量混養 引發生態衝擊,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9773/
  4. 陳俊宏(2013),蚯蚓與糧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1979
  5. CSUZDI(2012). Earthworm species, a searchable database. Opuscula Zoologica (Budapest), 43(1). 97–99. DOI: 10.5281/zenodo.1045525
  6. Earthworm.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rthworm

 

影片欣賞

  1. 草地狀元(2018),黑金堆肥綠能專家,https://youtu.be/wMeIVlK08k4
  2. 翰林出版(2016),動物大觀園,學習吧,https://youtu.be/BSZxeQh0Xv4

 

延伸閱讀

  1. 姜唯(2020),外來種蚯蚓讓北極「回春」 植被增量相當於升溫3℃ 科學家憂融雪加速,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26636
  2. 賴亦德(2016),印度藍蚯蚓:你不知道養殖上有多好用的本土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三),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9587
  3. 賴亦德(2016),非洲夜蚯蚓:被偷偷引進恐有入侵性的外來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四),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9656
  4. 陳俊宏、莊淑君(2016),有土就有蚯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File.aspx?fno=65419
  5. 黃瑞彰(2014),蚯蚓化腐朽為神奇,科學發展,496,44-47,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index/items/download?viId=47527187-9AAF-4CC7-AA4C-452AD127A4CD
  6. Shu-Chun Chuang(2014),蚯蚓為什麼要在大雨過後爬出地表,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61344
  7. 中興大學無脊椎動物研究室,台灣蚯蚓資訊網,台灣博物學家,http://web.nchu.edu.tw/~htshih/worm/earthwrm/earthwrm.htm
  8. Damian Carrington(2021). Vital soil organisms being harmed by pesticides, study shows. The Guardian.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may/04/vital-soil-organisms-being-harmed-by-pesticides-study-shows
  9. Fiona Harvey(2019). Worms fail to thrive in soil containing microplastics –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9/sep/12/worms-fail-to-thrive-in-soil-containing-microplastics-study
  10. The Earthworm Society of Britai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arthwormsoc.org.uk/

毀容怪蟲其實是田間的正義俠客

修訂/黃璋如博士

繪製/吉利丁編

撰文/園丁編

 

隱翅蟲(學名:Staphylinidae)是個種類非常豐富的類群,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隱翅蟲大約有67000種,臺灣也有1200種以上,牠們多數為野生昆蟲,白天時主要棲息在像是水溝、稻田或果園等這些陰暗潮濕的地方;夜間時,因為具有趨光性,經常會出現在窗戶或者有燈光照明的周遭。

而一般人對隱翅蟲的印象多為負面,甚至是會連結到厭惡與懼怕感受的激烈情緒,但其實只有毒隱翅蟲屬(Paederus)的隱翅蟲才含有毒素(就是常見的橘黑相間的青翅蟻形隱翅蟲),絕大多數是沒有毒性的。

隱翅蟲的毒性來自於體內共生細菌所產生的分泌物,其含有會引發人類皮膚強烈過敏反應的隱翅蟲素(pederin),因此當隱翅蟲接觸人類時,人類反射性的拍打,反而造就了隱翅蟲非自願式的攻擊,以致大家對牠們戒慎恐懼。但其實隱翅蟲並不是什麼壞孩子,很多研究報告都指出隱翅蟲可以抑制農業害蟲,農委會的粉絲團也特別發文為牠們平反,且也有科學實驗證實,隱翅蟲素擁有阻止細胞分裂的功能,具有能被開發成人類抗癌藥物元素的潛力,所以今後請別再用異樣眼光看待牠們囉!

– 原圖請參考引用資料〔3〕 –

在當前的隱翅蟲研究中,以具有生物防治功效的Aleochara屬最受歡迎。科學家發現隱翅蟲(Aleochara bilineata)能夠大幅減少會影響諸如大頭菜、蕪菁、高麗菜、花椰菜、油菜、蔥等作物生長的高麗菜蠅的數量,因為牠們的幼蟲在孵化後,就能憑藉開洛蒙(或利他蒙,Kairomone)找到蠅蛹並鑽入其中大肆吃食,待幼蟲發育完全後,再從蠅蛹這個宿體中羽化成蟲,如此不僅抑制了高麗菜蠅的威脅,也間接降低了菜蛆的危害,終於可以洗刷多年來被判定為反派角色的冤情。

此外,對於生活中常遇到的青翅蟻形隱翅蟲(Paederus fuscipes)來說,牠亦是捕食水稻、小麥、玉米及棉花等作物上多種害蟲的屬別之一,其中獵食的對象囊括鱗翅目幼蟲、蚜蟲、葉蟬、飛蝨、薊馬、捲葉蟲、螟蛾、雙翅類等20多種作物害蟲,而在眾多水稻侵略者中,又以抑制褐飛蝨(Nilaparvata lugens)最為關鍵;其他像是黃角小黑隱翅蟲(Oligota flavicornis)也在捕食神澤氏葉蟎上有頗高的成效,只可惜目前對隱翅蟲的瞭解仍有限,若未來能有更多研究能量投入,定能在生物防治上產生可觀的助益,幫助農業真正朝向農藥減量、友善環境的目標邁進!

註:由於隱翅蟲種類眾多,且暫時沒有一致性的中文俗名,因此為讓大家理解,文中隱翅蟲後多附有學名作參考,以供大家深入探索時作為搜尋依據。

 

引用資料

  1. 黃守宏、鄭清煥、陳柏宏(2020),溫度對青翅蟻形隱翅蟲 (Paederus fuscipes Curtis) 發育與繁殖之影響,台灣農業研究,69(3),218-226,https://kmweb.coa.gov.tw/files/document/404067/4b72b039f91dd3cc08cdd69cd01e3df4_v1.pdf
  2. 農業局(2020),夏日隱翅蟲出沒 中市農業局:掌握防護四原則免煩惱,台中市政府,https://www.taichung.gov.tw/1522402/post
  3. 黃文伯(2008),有人怕有人愛的毀容怪客 隱翅蟲,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35817
  4. 何琦琛(2002),黃角小黑隱翅蟲對神澤氏葉蟎卵量的取食與產卵反應評估,植物保護學會會刊,44,15-20,https://scholars.tari.gov.tw/bitstream/123456789/5656/1/44-1.pdf
  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隱翅蟲,http://dobug.nmns.edu.tw/home-pests/insects/C009/
  6. 鄭清煥(2007),褐飛蝨,發行人:宋華聰,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電子書,75-83頁),農委會動植物防檢局,https://www.baphiq.gov.tw/Publish/plant_protect_pic_8/ricePDF/03-9.pdf
  7. Rove beetle.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ve_beetle
  8. Pederin.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derin

 

延伸閱讀

  1. 楊語芸(2020),隱翅蟲不要打!人見人怕原來是益蟲,大三學生胡芳碩用研究還隱翅蟲一個公道,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1477/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0),隱翅蟲出沒,https://www.facebook.com/coataiwan/posts/2656724811319006
  3. 胡芳碩(2019),太陽餅沒有太陽,隱翅蟲也不一定要隱翅,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9807
  4. 臺灣昆蟲同好會(2019),隱翅蟲八問──應對懶人包,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insectsociety/posts/2256856307733352
  5. 胡芳碩(2017),隱翅蟲真的有那麼可怕嗎?隱翅蟲皮膚炎又是怎麼一回事?,泛科學,http://pansci.asia/archives/131541
  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隱翅蟲科,https://offf.to/I8E9
  7. Ulrich Irmler, Jan Klimaszewski, and Oliver Betz(2018). Life History, Evolution, Ecology and Distribution. Biology of Rove Beetles (Staphylinidae)(1st,pp.1-4). Springer. DOI: 10.1007/978-3-319-70257-5

大自然的清道夫

修訂/黃璋如博士

繪製/吉利丁編

撰文/園丁編

 

黑水虻(學名:Hermetia illucens)原產於南美洲,是一種與蒼蠅有類似習性的食腐性昆蟲,幼蟲時期的黑水虻不僅能夠取食各類有機廢棄物,本身也極具高營養價值,可以作為餵養牲畜、爬蟲類、鳥類等動物的食物來源,因此又被稱為「鳳凰蟲」;而成蟲的黑水虻則具有完勝蒼蠅能力的特性,因為他們羽化後就只喝水與繁殖,不再吃東西,所以不太會干擾人類的生活環境,更不會傳播畜禽動物疾病或危害農作物,是近年來非常炙手可熱的友善環境資源昆蟲!

根據統計,1公克黑水虻的卵,在成蟲的過程中可以處理8公斤左右的廚餘,以臺灣每天平均產生2000公噸的廚餘狀況來說,黑水虻有望解決廚餘養豬、堆肥或焚化所遇到的病原感染疑慮、腐熟時間與空間的問題,以及戴奧辛汙染等風險。且亦有研究發現,黑水虻的體內含有可以抵禦細菌的抗生肽成分,其幼蟲階段便可從中提煉出抗生素,這也是為什麼至今未有黑水虻傳播病菌紀錄的原因!

而在推動永續農業上,黑水虻絕對是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角色。黑水虻的幼蟲可以很快地幫人類吃掉或處理掉廚餘、農業或畜牧廢棄物、食品加工業廢棄物等,慢慢長大的幼蟲因富有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酸,可以成為優質的飼料與油脂原料;成蟲的黑水虻乾燥後也可以一同養殖魚類和禽類,提供牠們豐富的營養素。甚至它們所產生的糞便,都是非常好的肥料呢!

2013年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在《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的報告中表示可將昆蟲作為畜禽動物飼料的蛋白質來源,因為這是一項具有潛力、可發展的自然資源。目前國際上也有一個由歐盟成立的組織─「PROteINSECT」,致力於推動讓黑水虻成為代替捕撈海洋魚類作為飼料提供畜牧業所需的蛋白質!由此可見黑水虻真的是個價值非凡的生物資源!

▼ 黑水虻生長階段

– 原圖請參考影片欣賞〔1〕 –

引用資料

  1. 養殖百科(2020),如何飼養黑水虻:8個黑水虻養殖技術點分享(新手必讀),https://www.breedingwiki.com/hermetia-illucens-l/
  2. 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20),校園廚餘再利用推廣手冊,https://www.epd.ntpc.gov.tw/UploadFile/DownloadArea/20200617145157959463.pdf
  3. 梁世祥、楊庭豪 、王思涵(2019),黑水虻在友善農耕上之 開發與應用,2019有益昆蟲在友善農耕之應用研討會專輯,https://www.mdais.gov.tw/files/mdais/web_structure/5711/A01_1.pdf
  4. 李盈瑩(2019),【專欄】一隻蟲串起萬物的循環——黑水虻,未來生活實驗室,https://www.lifeaholic.tw/article45192/
  5. 郭坤峯(2018),用吃解決農業剩餘物的幫手─黑水虻,臺灣農業故事館,https://theme.coa.gov.tw/storyboard.php?type=c&web=C&id=407
  6. 陳世雄(2017),黑水虻,陳世雄的有機生活(Organic life style),https://blog.xuite.net/sschen194837266/twblog/492540020
  7. 環境資訊中心(譯)(2013),聯合國研究:可食昆蟲對糧食安全扮演重要角色,https://e-info.org.tw/node/85808

 

影片欣賞

  1. 我們的島(2018),【廚餘處理】探索黑水虻:減少廚餘廢棄物,公共電視,https://youtu.be/vvKNngT6QeE

 

延伸閱讀

  1. 許素惠(2021),蟲小胃大 黑水虻去化廚餘量驚人,農傳媒,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51085
  2. 林宛諭(2021),蟲蟲大餐你敢吃嗎?為推廣黑水虻 專家上菜了,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7325/5350089
  3. 陳禹西(2018),鳳凰蟲的應用,社團法人台灣農業資訊科技發展協會,http://www.taita.org.tw/show_epaper/taita/24/report_view2.htm
  4. 賴郁薇(2017),零廢棄物大突破!黑水虻分解動物糞便,又可當蛋白質飼料,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4719/
  5. 梁世祥(2017),農業循環經濟之藍海策略─黑水虻異軍突起,畜產專訊,101,1-3,https://www.tlri.gov.tw/redirect_file.php?theme=special_news&id=1663

稻場中的鴨醫生

修訂/黃璋如博士

繪製/吉利丁編

撰文/園丁編

 

稻鴨共生(Rice-Duck Farming)是一種古老的耕作方法,透過放養鴨群至稻禾間,讓牠們啄食如福壽螺、負泥蟲等害蟲,而鴨子的踩踏與扒土也能促進稻作成長與抑制雜草蔓延,鴨糞亦可作為天然肥料來增加田間養分,確切的體現了自然農法的樣貌,也是實現與環境共好目標的生產模式!

過去,臺灣農業便有一群養鴨人家利用稻作由南至北收穫的特性,帶著鴨子到臺灣各地游牧,協助農家解決農作害蟲的侵擾,可惜後來因為農藥氾濫使用而漸漸式微了。不過隨著福壽螺大舉入侵,為處理異種迫害的問題,臺灣又重回鴨、魚或其他生物的懷抱,用以對抗外來種的侵襲,而這其中,由於鴨子的效果最為顯著,因此這套方法也逐漸復興。

但是稻鴨共生的栽培其實很難成功,農友必需同時瞭解鴨子的習性以及稻子的特性才有辦法游刃有餘,舉例來說,想要讓鴨糞肥可以均勻的分佈在田間,讓水稻都能得到養分,就得訓練鴨子下田後游到固定的位置,控制牠們定點啄食與排便的能力;又或者是何時要派出大鴨和小鴨也是一門學問,如果水稻已經長得很高了,這時就要派出小鴨子出門幹活,因為大鴨子會害怕羽毛被弄壞而不願意工作,而這些訣竅都是經驗的累積與應用,並非倚賴理論就可以擁有種出稻鴨米的知識與能力的!

– 原圖請參考引用資料〔2〕 –

可是為什麼「稻鴨共生」所需的知能門檻這麼高,卻還是能吸引一群人一頭栽入呢?

  1. 可以有效控制雜草:稻鴨下田後可以造成渾水,進而讓照射到水中的光線減少,以致雜草無法正常行使光合作用,亦使泥漿堵塞雜草的氣孔,破壞雜草的呼吸作用。另外,鴨子也喜歡採食雜草和種子,達到除草的效果。
  2. 提升水稻抗風能力:稻鴨的活動不只可以抑制雜草,更能促使水稻的根部堅實,以抵抗極端的氣候變化。
  3. 病蟲害防治效果佳:稻鴨雙翅的煽動、拍擊可以晃動稻株並擊落害蟲,且牠們喜歡吃蟲,可以競爭作用捕食像是福壽螺、稻蝗蟲、稻飛蝨等農業害蟲。
  4. 養分供給充足:鴨子的糞便即是一種天然肥料,經過鴨子行走時的攪拌、分散可以將糞便與泥土有效融合,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使土地更加肥沃。
  5. 有助農民生計:稻鴨米除了可以產出優質的穀物,鴨子也可以藉由轉售或搭配其他活動獲取另一筆收入,且採用這種生產模式亦能保護農友不受化學物質侵害。

 

以上就是「稻鴨共生」的迷人之處,既具備娛樂性價值,也能讓生產的作物豐碩,最重要的是,它不會對環境產生過多負擔,以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精神和土地共生共榮,真的謝謝有這群生產者的付出,是他們復育了那些支離破碎的生態系,才能有今天這片榮景的存在。

▼ 稻鴨們可以協助清除福壽螺的卵

– 原圖請參考引用資料〔2〕 –

引用資料

  1. 高毓霠(2018),宜蘭有機原鴨米 應節而耕鴨稻共生,禪天下,https://www.zencosmos.com.tw/2018/05/excellentproduct/14023/
  2. 農業兒童網(2018),與鴨農遊,友善耕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陳思嫻(2015),稻鴨共棲的智慧與美好宜蘭「鴨鄉鴨香」,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kmweb.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quality_farmer&id=51772
  3. 曾竫萌、沈聰明(2010),陳文連 訓練鴨子幫忙種水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81,8-11,https://www.hdares.gov.tw/upload/hdares/files/web_structure/1617/081.pdf
  4. 環境資訊中心(2008),鴨間稻vs基改稻 好處多更多,https://e-info.org.tw/node/39078
  5. 農業知識入口網(2007),鴨子與稻子,https://kmweb.coa.gov.tw/knowledge_view.php?id=869

 

影片欣賞

  1. 我們的島(2008),有機 有鴨 有米樂,公共電視,https://youtu.be/VGzIEpFxILQ

 

延伸閱讀

  1. Kelly Knox(2019). This “Duck” Robot Helps Rice Farmers in Japan. Nerdist. Retrieved from https://nerdist.com/article/duck-robot-helps-rice-farmers-japan/
  2. 陳世雄(2006),養鴨控制稻田雜草,陳世雄的有機生活(Organic life style),https://blog.xuite.net/sschen194837266/twblog/186433440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