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2/1

修訂/黃璋如博士

繪製/吉利丁編

撰文/園丁編

 

蚯蚓(學名:Lumbricina)是一種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生物,雖然同時擁有兩種生殖器官,但牠們通常不會自體繁殖,且也沒有眼睛和耳朵,主要是倚賴分泌濕潤的黏液來呼吸。而在農夫的眼中,蚯蚓是大地與耕作的好朋友,因為有牠們的存在,不僅可以翻鬆土壤,協助農務工作,蚯蚓的排泄物更是具備無臭且高營養的價值,是非常天然的土壤肥料喔!(平常在土壤上看到的顆粒狀小土堆其實很多都是牠們的傑作唷!)

目前已知的蚯蚓種類大約有6000種,臺灣養殖的種類大多是太平二號紅蚯蚓(準確說應該是赤子愛勝蚓),但太平二號可以細分的種類其實是安卓愛勝蚓(歐洲紅蚯蚓,Eisenia andrei)、掘穴環爪蚓(印度藍蚯蚓,Perionyx excavatus)、以及尤金真蚓(非洲夜蚯蚓,Eudrilus eugeniae)三種,其中歐洲紅蚯蚓才是最接近臺灣養殖蚯蚓中的種類!(這之中的名稱落差與分類糾結可參考引用資料1賴亦德老師的說明)

歐洲紅蚯蚓的體型偏小,喜歡吃有機質,主要被用來處理人類製造的食物殘渣、腐爛瓜果,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衍生的各種有機廢棄物,且因為牠們居住在土壤表面的落葉腐質層中,需要面對外在劇烈環境的威脅,所以牠們的生長史很短、成長速度很快,產量極高,從幼蟲成熟到交配產卵並孵出小蚯蚓,大約只要花費45-51天就能繁殖出下一個世代,不過此種蚯蚓既不耐熱也不耐乾,待在像臺灣這種亞熱帶區域,實在過於為難牠們就是了!而如果大家想要在眾多蚯蚓中認出牠們的話,可以從環帶來做判斷,相較於本土和養殖種,牠們的環帶距離前端甚遠(在第25節後到第30多節左右),只要憑數感去看大概就能辨識出牠們了。

- 原圖請參考引用資料〔2〕 -

但蚯蚓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可以受到這麼多人的讚揚與廣泛使用呢?

首先,蚯蚓本身的活動特性就能增加土壤的透氣性與透水性,有效改善土壤品質,幫助植物生長,而牠們混有土壤的排泄物,即「糞土」,內含多種適合植物生長的營養物質,不僅不會像牲畜排泄物一樣發出惡臭,糞土因為具有蚯蚓分泌的黏液,所以保水力極強!這也是為什麼蚯蚓糞土被譽為目前世上最佳有機培養土的原因!且蚯蚓在解決有機廢棄物上亦有獨到的能力,舉凡生鮮廢棄物、一般廚餘或紙漿廢料等,那種含水量高,不易以燃燒方式處理的,都可以透過蚯蚓的挖洞翻攪來加速垃圾分解,更能將蚯蚓的糞土作為田間肥料,達到永續循環,回收利用的環保效益!

此外,有些種類的蚯蚓對重金屬、化學農藥很敏感,只要土壤中含有這些物質,基本上就很難在該土壤中找到這些蚯蚓;相對的,有些種類的蚯蚓則對重金屬不敏感,因此會將重金屬累積在自己身上,間接幫助人類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汙染,看到這裏,不覺得蚯蚓是個非常厲害且不負盛名的指標性動物嗎?

不過很可惜的是,目前臺灣的原生蚯蚓,正因為養殖場過度繁殖的外來種而面臨生存危機!像是1970年代進口的黃頸蜷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就因為本身對環境的耐受性強,因而成為遍布各地的優勢品種,完全壓縮了本土蚯蚓的生存範圍;近年的非洲夜蚯蚓也是來勢洶洶,由於牠非常能適應臺灣暖濕的氣候,因此若離開了養殖場域,勢必會再排擠原生物種的生活空間,最後變成當地的主流品種,以致影響整個自然系統的運作。

- 原圖取自[臺灣生命大百科],https://taieol.tw/pages/131695#1 -

雖然蚯蚓並非百利而無一害,但用對方法,不只能受益於蚯蚓,還能兼顧環境保育唷!而為避免重蹈覆轍,首要任務便是提升臺灣產業對蚯蚓的專業知能,為蚯蚓軍團分門別類,針對不同品種的習性、侵略性、特質等,提供養殖業、農業與肥料業者發展以及應用的方向;再來則需要改變放生的觀念,由於現在有混養的問題,加上不同蚯蚓對於土壤的喜好程度不一,隨意亂放的結果,不外乎就是死亡,但若為強勢的入侵種,將會再次衝擊整個生態環境!

希望大家讀完這篇後,能開始重視隱身於泥土中的蚯蚓們…

在外來種的侵襲下,如何讓本土、有益土壤的蚯蚓能有一席存活之地,就掌握在大家的手上囉!

 

引用資料

  1. 賴亦德(2016),你說的太平二號紅蚯蚓到底是哪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一),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7996
  2. 賴亦德(2016),歐洲紅蚯蚓:超會生但一放生就死光的外來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二),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8760
  3. 郭琇真(2016),並非蚯蚓就是好 外來蚯蚓大量混養 引發生態衝擊,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9773/
  4. 陳俊宏(2013),蚯蚓與糧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1979
  5. CSUZDI(2012). Earthworm species, a searchable database. Opuscula Zoologica (Budapest), 43(1). 97–99. DOI: 10.5281/zenodo.1045525
  6. Earthworm.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rthworm

 

影片欣賞

  1. 草地狀元(2018),黑金堆肥綠能專家,https://youtu.be/wMeIVlK08k4
  2. 翰林出版(2016),動物大觀園,學習吧,https://youtu.be/BSZxeQh0Xv4

 

延伸閱讀

  1. 姜唯(2020),外來種蚯蚓讓北極「回春」 植被增量相當於升溫3℃ 科學家憂融雪加速,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26636
  2. 賴亦德(2016),印度藍蚯蚓:你不知道養殖上有多好用的本土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三),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9587
  3. 賴亦德(2016),非洲夜蚯蚓:被偷偷引進恐有入侵性的外來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四),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9656
  4. 陳俊宏、莊淑君(2016),有土就有蚯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File.aspx?fno=65419
  5. 黃瑞彰(2014),蚯蚓化腐朽為神奇,科學發展,496,44-47,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index/items/download?viId=47527187-9AAF-4CC7-AA4C-452AD127A4CD
  6. Shu-Chun Chuang(2014),蚯蚓為什麼要在大雨過後爬出地表,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61344
  7. 中興大學無脊椎動物研究室,台灣蚯蚓資訊網,台灣博物學家,http://web.nchu.edu.tw/~htshih/worm/earthwrm/earthwrm.htm
  8. Damian Carrington(2021). Vital soil organisms being harmed by pesticides, study shows. The Guardian.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may/04/vital-soil-organisms-being-harmed-by-pesticides-study-shows
  9. Fiona Harvey(2019). Worms fail to thrive in soil containing microplastics –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9/sep/12/worms-fail-to-thrive-in-soil-containing-microplastics-study
  10. The Earthworm Society of Britai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arthwormsoc.org.uk/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