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0/12/30

修訂/黃璋如博士

撰文/園丁編

 

「蟲生真菌」中,黑殭菌、白殭菌、綠殭菌皆是生物防治上極具重要性的角色,牠們透過寄生的方式,讓自己在昆蟲的體內增殖,造成害蟲早期身亡。且此種方式與傳統化學藥劑的噴灑不同,完全取自自然的資源,以不傷害土地的形式守護著作物的安全,不僅可以有效抑制蟲害的擴張,搭配其他防治資材一起使用更能提升整體防治的效用!

 

這些真菌通常從昆蟲的體壁即可直接侵入,利用沾附在昆蟲表面的殭菌分生孢子,逐漸形成發芽管再生成吸附器,而吸附器分泌的黏液與酵素除了可以附著在蟲體,更可經由擠壓與酵素分解作用穿入昆蟲表皮。一方面分泌真菌毒素,破壞昆蟲的免疫系統;一方面吸食昆蟲的養分,奪取宿主的營養來源,最終在菌絲體不斷的繁殖增長下,使害蟲的內部組織瓦解以致死亡。

 

當昆蟲接觸到真菌後,約略5~6天就會死亡,屍體則會依據碰觸到的菌種別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可能是黑色、白色或綠色,如同發霉般,在蟲屍上產生大量的孢子,隨風飄散、停留,持續擴張感染。且牠們有別於蘇力菌的攻擊模式,藉由「接觸」便可對害蟲產生極大的殺傷力,最重要的是,無論害蟲處於哪個生長階段,牠們都可以一一撲滅!

 

而黑殭菌、白殭菌、綠殭菌等真菌類殺蟲劑除了對付鱗翅目及鞘翅目昆蟲有效以外,面對蚜蟲、飛蝨和線蟲等也具有相當的毒性,以下為其主要防治對象與使用情形。

田間施用注意事項:

  1. 由於殭菌的孢子具有疏水特性,因此使用時必需添加界面活性劑才能讓牠們均勻懸浮於水中。
  2. 建議低溫冷藏保存產品,以保持藥效的最佳狀態。
  3. 真菌在高濕度的環境才能有較好的生長效果,建議於傍晚或陰雨天時使用,並將菌液平均的噴灑在葉面與葉背上。
  4. 可以不用拾起在田間死亡的害蟲,因為受感染的蟲體可以以定點傳播的方式,讓殭菌進行第二輪的滅蟲行動。
  5. 搭配其他防治資材,如:結合費洛蒙陷阱誘引害蟲,促其染病進而引發流行疫病,以提升整體防治效果。
  6. 由於菌類較為敏感,會受到各種如環境氣溫、濕度等條件影響除蟲效果,因此使用前務必參考牠們的使用時機與方法。

圖1 受黑殭菌感染的荔枝椿象

– 原圖請參考延伸閱讀〔1〕 –

圖2 受白殭菌感染的幼蟲

– 原圖請參考引用資料〔1〕 –

圖3 受綠殭菌感染的幼蟲

– 圖片來自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 –

引用資料

  1. 李讃虔(2018),植物的守護者—微生物農藥,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ghA.htm
  2. 孔德廉(2017),陰屍路真實上演!害蟲發霉變殭屍 首款黑殭菌微生物殺蟲劑今年將問世,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93551/
  3. 謝奉家(2013),黑殭菌、白殭菌、綠殭菌,謝奉家的書香部落格,https://blog.xuite.net/hsiehf/biopesticides/115245716
  4. 蔡勇勝(2008),蟲生真菌殺蟲劑簡介及其應用,作物非農藥管理技術手冊,23-31,https://pse.is/38f2wl
  5. 蔡勇勝(2005),生物農藥:使昆蟲發黴的蟲生真菌,農業生技產業季刊,391,10-13,https://pse.is/39q7dh
  6. 曾清田(1997),昆蟲的天敵,農作物有機栽培成果發表會專刊,66-67。

 

延伸閱讀

  1. 美和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2021),黑殭菌殺蟲劑即將商業化問世 生物防治利器達成農藥減半,https://biotech.meiho.edu.tw/files/14-1029-36719,r122-1.php?Lang=zh-tw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2020)。生物防治資材品牌補助名單。https://www.a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flag=detail&ids=2212&article_id=38157
  3. 黃振文(2020),害菌、益菌在農場的植物邂逅,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T8P.htm
  4. 林書帆(2020),從自然中找幫手,生物農藥為害物防治尖兵,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kmweb.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_life&id=58636
  5. 郭琇真(2018),防治荔枝椿象,除了噴藥與平腹小蜂,黑殭菌也將上場,農傳媒,https://agriharvest.tw/archives/15143
  6. 唐立正(2014)昆蟲也會生病,科學發展月刊,499,12-17,https://pse.is/3anmv8
  7. 高穗生(2010),微生物農藥研發進展與產業潛力,農業生技產業季刊,24,28-37,https://pse.is/39vcfn
  8. 高穗生、曾經洲、蔡勇勝、謝奉家(2009),微生物農藥:微生物殺蟲劑,農業生技產業季刊,443,18-25,https://pse.is/38n528
  9. 葉瑩(2009),微生物農藥:微小世界的貢獻–生物農藥,科學發展月刊,443,12-17,http://203.145.193.110/NSC_INDEX/Journal/EJ0001/9811/9811-02.pdf
  10. 韋樞(2006),台農委會研發黑白綠殭菌對付蟲蟲危機,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b5/6/7/30/n1404062.htm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