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1/17

修訂/黃璋如博士

繪製/吉利丁編

撰文/園丁編

 

瓢蟲(學名:Coccinellidae)在世界各地擁有許多不同的俗名,以中文命名來說,因為瓢蟲的外形類似舀水的瓢子,因此而得其名;在日本,由於瓢蟲很喜歡朝著天空的方向往上爬,當地人便賦予牠們「天道蟲」(てんとう虫)這個名字;在法國,瓢蟲則被稱為「聖母蟲」(Marienkäfer),因為瓢蟲可以捕食極大量的農業害蟲(如:蚜蟲),就如聖母守護般,是個可以帶來豐收與希望的幸運象徵。

而歐洲有個傳說,瓢蟲之所以被稱為「ladybug」是源自於很久很久以前,歐洲農民一直飽受農作物被害蟲吃食的侵擾,因此為了抵禦這些害蟲,他們向聖母瑪利亞祈禱,期待她能一同守護糧食對抗外敵,結果田間出現了大批瓢蟲,吃掉了所有可惡的害蟲,而農友非常的歡喜,於是便稱瓢蟲為「ladybug」,其中「lady」指的就是聖母瑪利亞。

在農業上,瓢蟲確實是個非常棒的除蟲好幫手,特別是在蚜蟲爆發的期間,牠們可是以一擋百喔!最知名的一段歷史就發生於1888年,當時美國加州因為柑桔受到吹綿介殼蟲的危害,因此引進了澳洲瓢蟲來拯救加州柑桔業。而後1909年時,臺灣也仿效了該案例,透過瓢蟲解救本土的柑桔產業。

根據統計,一隻瓢蟲一生中可以吃掉多達5000隻的昆蟲。透過捕食的方式,牠們會將害蟲咀嚼吞食,或以吸收體液來獵殺害蟲,是生態食物鏈的生存表現,也是農業應用上非常普遍且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自然的力量與生態中的競爭法則,不僅讓農業生產能邁向更友善環境的宗旨,也降低了使用化學物質所衍生出的汙染、抗藥性等問題,儘管此種天敵的制衡有它可以處理的極限值存在,但在減緩農損與病害蔓延上卻有著無法動搖的地位與價值!

不過,瓢蟲對農藥相當敏感,想要請牠們服務的話,就必須減少農藥的使用,加上並非所有的瓢蟲都是益蟲,針對不同的品種,也是會有以蔬菜為食,破壞農作物生長的小壞蛋喔!

下表為菜園中常見的瓢蟲種類以及區分訣竅,提供給大家參考(想要深入瞭解的讀者可以借閱引用資料1):

表1、常見瓢蟲概略介紹


食性 種類 捕食對象

益蟲
菌食性
黃瓢蟲

(柯氏素菌瓢蟲)

真菌孢子(如:小黃瓜、茄子等蔬菜上的白粉病菌)
肉食性
異色瓢蟲

蚜蟲、夜盜蛾、介殼蟲等

七星瓢蟲

蚜蟲、葉蟎等

龜紋瓢蟲

特別喜歡馬鈴薯蚜

六條瓢蟲

蚜蟲、蟎類、蚧蟲等

後斑小瓢蟲

特別喜歡茄子、芋頭葉的蚜蟲
害蟲
植食性

茄二十八星瓢蟲

茄科植物、瓜類葉片等作物

馬鈴薯瓢蟲

(二十八星瓢蟲)

瓜黑斑瓢蟲
  1. 從移動速度區別瓢蟲的益害性

大部分肉食性的瓢蟲因為需要捕食快速遷移的蚜蟲與薊馬等昆蟲,所以從幼蟲到成蟲的階段都非常活潑;相較於以植物維生的茄二十八星瓢蟲來說,由於不需要捕捉獵物,所以活動上也就慢上許多。

  1. 從形態特徵區別瓢蟲的益害性

比起大部分的植食性瓢蟲,肉食性瓢蟲的成蟲擁有較為鮮豔、明亮的翅膀,幼蟲間更是有著顯著的差異。而蟲卵也可以作為一個判斷指標,舉例來說,肉食主義的七星瓢蟲的卵為橘色,無菜不歡的馬鈴薯瓢蟲的卵則是呈現乳白色的,雖然不能完全套用在所有瓢蟲上,但在田間發現時,仍可以這些特點來分辨瓢蟲的益害性,以利農作物生長與避免災情發生唷!

- 由於瓢蟲的表徵變異性高,因此本圖僅供參考喔 -

看完了本集優雅小姐姐的介紹,相信大家一定更瞭解牠們了,歡迎大家與我們分享你再遇見的瓢蟲種類喔!

引用資料

  1. 小川幸夫(2020),蟲蟲的迫降!無農藥栽培家庭菜園:想要培育出美味的蔬菜,就必須要借助蟲蟲的力量(元子怡譯;初版),瑞昇。(原著出版於2018年)
  2. 李季篤(2011),瓢蟲,科學研習月刊,42(1),32-37,https://www.ntsec.gov.tw/FileAtt.ashx?id=313
  3. 李鍾旻(2010),告別青澀! 小瓢蟲的變裝成年禮,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62308
  4. 葉瑩(2009),一物剋一物—害蟲天敵,科學發展,444,6-13,https://ejournal.stpi.narl.org.tw/index/items/download?viId=4ECC325B-8A6A-431C-8EBE-FB5CC00927EC
  5. 羅幹成(2002),澳洲瓢蟲,審查委員:黃新川、郭長生,植物保護圖鑑系列9-柑橘保護(電子書,90-93頁),農委會動植物防檢局,https://www.baphiq.gov.tw/publish/plant_protect_pic_9/orangePDF/03-01.pdf
  6. 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Ladybug. Retrieved from https://kids.nationalgeographic.com/animals/invertebrates/facts/ladybug

 

影片欣賞

  1. The Dodo(2020). The Stunning Life Cycle Of A Ladybug. TDtangents. Retrieved from https://youtu.be/ws_D5nXOAJg

 

延伸閱讀

  1. 林義祥(2020),瓢蟲圖鑑,嘎嘎昆蟲影像網,http://gaga.biodiv.tw/new23/cp03_2.htm
  2. 黃佳欣(2019),數一數,瓢蟲的斑點都長得一樣嗎,CASE報科學,https://case.ntu.edu.tw/blog/?p=33686
  3. 農傳媒(2017),【蟲農之路】假含蓄真狂野的瓢蟲,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27946
  4. 林義祥、虞國躍(2012),瓢蟲圖鑑(初版),晨星。
  5. 吳明行、蔡秀錦、蘇伯沅、鄭立娜、陳家亮,昆蟲圖庫,蟲蟲微機,http://icontent.nkps.tp.edu.tw/insectinfo/OrderShow.aspx?orderID=13
  6. Robert Korpella (2018). What Is the Life Span of a Ladybug. SCIENCING. Retrieved from https://sciencing.com/what-do-butterflies-do-environment-4580181.html
  7. Ando T, Matsuda T, Goto K, Hara K, Ito A, Hirata J, Yatomi J, Kajitani R, Okuno M, Yamaguchi K, Kobayashi M, Takano T, Minakuchi Y, Seki M, Suzuki Y, Yano K, Itoh T, Shigenobu S, Toyoda A, Niimi T(2018). Repeated inversions within a pannier intron drive diversification of intraspecific colour patterns of ladybird beetles. Nature Communication. 9(1):3843. doi: 10.1038/s41467-018-06116-1.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