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isode 12 ─

被遺忘的穀類紅寶石

aka 紅藜/赤藜/彩虹米

臺灣特有原生草本植物,是原民部落食用百年以上的糧食作物(布農族語稱之為“mukun”,排灣族語為“djulis”,卑南族語為“duli”,魯凱族語為“baae”,阿美族語為“kowal”),其四季均可栽培,播種後3-6個月後可採收,但因為雨水會使臺灣藜轉黑,因此每年十月開始到隔年三月為較合適的栽植季節,目前以臺東、屏東地區的種源保存最多,種植面積最廣。
臺灣藜的花穗多彩繽紛,種籽擁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不只有直逼牛肉的高蛋白質,還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加上鎂、鈣、鉀等礦物質和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若能加入日常主食中,將能與其他食物產生疊加效果,攝取到更完整的營養唷👍

而臺灣藜本身沒有太突出的味道,是個相當溫馴且百搭的食材。脫殼後的臺灣藜吃起來如豆腐般軟嫩,並帶有淡淡的玉米鬚香氣,是加入飯菜中不會被察覺的優質補給品;帶殼臺灣藜嚐起來Q彈不硬,比起脫殼藜味道要來的明顯,假若希望整體吃起來鬆軟、粒粒分明的話,則可以利用電鍋料理,以外鍋一杯水,內鍋1:1的比例即可達成,切記煮完後要馬上撥鬆,以免鍋底會呈現糊糊濕軟狀。

▸ 清洗方式 ◂

✅已脫殼
為避免流失太多臺灣藜,建議放在孔洞較小的篩網中,至於水柱下沖洗至泡泡消失即可。(泡泡是來自臺灣藜外表的皂素,適量取用有益無害)

✅未脫殼
帶殼的臺灣藜不會產生泡泡,一樣用細篩網在水柱下簡單沖洗就可以了。

⚠️如果在過程中看到臺灣藜發芽,是正常現象唷!不論是水洗還是高溫烹煮都會讓它發芽,而這時候的臺灣藜具有所有營養的精華,千萬別因為馬鈴薯而誤會它囉~

▸ 料理小訣竅 ◂

✅尚未脫殼的臺灣藜因為含有皂素,所以嚐起來會帶苦味,可以清洗脫殼後再加入米飯中一起烹煮,但其實殼上具有較多的營養物質,建議重視養生的朋友還是保留原狀一起享用吧!

✅由於臺灣藜的澱粉結晶緊密,要完全糊化需要至少15分鐘的時間,若是與米飯一起炊煮則可直接加入其中,但如果是想在熱炒中融入的話,就要先將臺灣藜水煮後再放入鍋中拌炒,以免食材間的口感有落差。

​{臺灣藜的每日建議食用量:脫殼臺灣藜為70.5公克,帶殼臺灣藜為126公克,可以藜米比1:5或1:7的比例一起料理。}

✥ 資料來源 ✥

  1. 陳振義(2014),臺灣藜有機栽培技術,臺東區農技報導,26,1-3。
  2. 小米及臺灣藜農業主題館(2018),臺灣藜概說,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追蹤粉絲團 ➤ 獲得更多怪奇之事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