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食安風暴 台灣邁向有機國20150216
A+
A-
台灣推行有機農業近20年,近年在食安、地球暖化、糧食問題等,有愈來愈多人投入有機農業的栽種和消費。
追求快速收成 食安問題多
但台灣尚無有機專法,讓有機產業在台灣推展不易,眾多業者心有餘但力不足。仰山文教基金會發起有機農業促進條例法案,希望藉由立法,調整台灣農產業結構,從目前所實施的慣行農業逐步轉向有機耕種,同時建立產銷通路平台,盼能完整建立有機產業的發展。
|
「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耳熟能詳的二句話,道盡了民眾的基本需求和糧食的重要性。食品工業發展不到百年的時間,同時也改變了農業的生態。
為大量供給食品業的需求,追求快速收成,化學肥料、農藥開始出現在農業耕種,成為一種常態。大量的食物和食品開始出現在市場裡,而過度噴灑農藥和使用化肥的結果,則是土地生機不在,汙染和用藥殘留的問題。
過去讓人覺得安全便利的食品,在接二連三爆發的食安問題後,消費者開始省思吃下去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另一方面天然食物的藥殘留問題,也讓消費者無從辨別和選擇。不管是食物還是食品,消費者常常都只能被迫接受。
轉向有機發展 糧荒效益大
推動有機立法的仰山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游錫堃表示,發展有機,可以同步復育大地,提供食物安全,提升糧食自給率,另外也能進行有機產品的外銷。
季辛吉曾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糧食戰爭,成為每個國家重要的角力戰。
當一個國家糧食自給率徧低,仰賴進口,糧價隨著石油與航運價格波動,連帶影響民生物價。而近年由於極端氣候成為常態,乾旱、熱浪、暴風雪,造成農作物歉收,讓不少產糧大國如俄羅斯、印度都曾禁止或是限制糧食出口,造成糧價大漲。台灣非產油國,加上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左右,不得不和其它各國進口糧食,而其中所產生的經濟貿易談判,影響甚鉅。
為了鼓勵農民渡過轉換從事有機,在有機法裡,也提出三年生態復育補助,五年轉型有機補貼,將原本的農業預算,如補助休耕轉型為有機補助,由政府大力推廣有機產業。
打開產品通路 長期有益環境
根據2011年美國羅德爾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在進行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業三十年的比較中,每一英畝的產量相差無幾,有機農業收益為558美元,慣行農業為190美元,但投入的能源、溫室氣體的釋放卻更低,長期對環境有益。
在目前提出的有機法草案中,包含由政府成立農民市集、產銷平台,推廣學校與相關團體進行在地綠色採購等,打開有機農產品的通路,讓消費者可以和生產者直接購買,減少中間通路商。
游錫堃說,除了推動有機法的立法之外,也會協助有機農民透過農業深加工,全面提高有機產業產值,進而外銷全球,讓有機成為名符其實的綠金產業。
資料來源:聯合財經網20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