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的意義 農業多樣性:印度與帛琉經驗20160615

A+

A-

種子的意義 農業多樣性:印度與帛琉經驗

農業一定要單一作物、工業化生產? 種子只能是企業的銷售品項? 人與環境、人與人的關係只能以經濟效益來思考?簡子倫與陳科廷這兩位年輕人,一位是農夫,一位是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助理,他們都關心「農民的傳統知識與保種」在台灣如何可能,2014年透過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的補助,他們到異鄉取經,此為他們當年發表的見習成果。

田間在地保種 確保種子自主

簡子倫 拍攝-楊鎮宇

簡子倫到印度拜訪數個農民組織,實地認識當地社區農民如何自力保種、進行多樣化耕作。在印度,他看到種子的豐富意義,「種子需要乾淨的水和土壤,健康的環境才能種出健康的食物,種子是生命,讓人們溫飽,種子是禮物,農人交流共享,從食物、社群到環,在在都是美好的連結。」

印度有許多推廣田間在地保種的組織,例如推廣復種地方性紅米、提供穀類和豆類品種給農民的社區種子銀行、進行藥草復育並推廣傳統醫療等。簡子倫說:「這類持續耕作藏種於農、分享於村落的方式,好處非常多,讓各品種能適應當地的土壤、氣候,多方就地保存也能分散風險,是最直接最有經濟效益的保種方式。」

印度著名的九種基金會(Navdanya),意指維持人民生活的九種重要糧食。這個基金會推廣田間在地保種,在全印度協助成立一百一十多間社區種子銀行。簡子倫認為,社區種子銀行不只保存種子,還形成社區農民互助網絡,只要保存品種的多樣性,可以種植多樣化的家常作物,也能生產黃豆、大蒜、薑黃等經濟作物,讓農民提高收入,甚至也有些社區種子銀行開放訪客參訪、寄宿。也就是說,農民不需要向銀行借貸,年年購買基改作物,受制於種子公司。

navdanya多樣同時曬穀 提供-簡子倫

簡子倫說:「在印度,我觀察農民保持在地留種的習慣,並且形成社區種子分享網絡後,種子就不只是種子了,還是情感與知識的載體,成為人與人美好的連結媒介。」

不過印度也非全然美好,跨國農企業的勢力仍然龐大,試圖透過基因改造來壟斷種子市場。印度的農業政策走向為,出口生產的作物優於在地消費的作物,許多農民為了增產,會借貸來生產,但每年都不時傳出農民因背債而自殺的消息。

簡子倫說,不當的政策、龐大的財團正在削弱農民留種的權力,「孟山都這間基改種子公司已在台設立辦事處,台灣政府也容許基改作物進口,台灣農民、消費者需要更清晰的『種子自主』意識,慷慨分享種子,不讓糧食受制於他國或財團。」

九種基金會(Navdanya)保存的種子。 提供-簡子倫

品種多樣性 糧食才能自主

陳科廷 拍攝-楊鎮宇

面對全球人口增加、氣候異常,糧食危機始終存在。陳科廷認為芋的用途多元,可做為主食、蔬菜和加工用,近年來在全世界的產量顯著增加,因為芋的環境適應力強,栽培管理也較其他作物容易。

太平洋上許多島民的主食便是芋,因此陳科廷決定到帛琉調查當地的芋文化。他仔細考察帛琉的芋種,大約有九十多種的芋品種,他收集了三十三種芋種帶回台灣,提供台灣日後民族學、農業研究之用。

在種植方式上,陳科廷說帛琉的芋田頗重視生物多樣性,會保留可作為堆肥的植物,面對飛來吃芋頭的鳥類,也不會加以撲殺。當地流傳的故事是,如果你試圖驅趕這些鳥,牠會暫時飛走,但是過一陣子就會拉幫結派帶更多夥伴來吃芋。因此,當地農民都會闢一小區水芋田,供鳥類食用。

台灣與帛琉都是島國,如何確保糧食自主是重要課題。陳科廷以芋品種為例,說明品種多樣性的重要,一九九○年代初,太平洋的薩摩亞(Samoa)的芋頭,受到病原真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的襲擊,導致當地芋頭產量趨近於零,後來是從帛琉引進抗病的芋品種,才化解這場危機。

陳科廷認為:「多樣的作物、越歧異的基因庫,能夠有效減少環境變遷、病蟲害對作物的影響,因此作物多樣性、品種多樣化是非常重要的。」

鳥類來水芋田覓食圖片來源:http://www.fjbirds.org/bbs/viewthread.php?tid=19152

農業多樣性,農民、消費者都受益

帛琉的芋田是女性活動的重心 提供-陳科廷

簡子倫和陳科廷都強調「農業多樣性」的重要。 簡子倫認為,「既然農業是延續生命的行為,就應是在永續的生態體系,以作物多樣性的生產方式,提供安全的食物,讓農人們有條件自給自足並且養活更多人。」

陳科廷則說,傳統種原取得不易,是農民保種的主要困難,例如台灣的小米品種,許多祖先留的品種都消失了。原因是近年作物品種的選擇往往以經濟收益為首要考量,一些古老的品種、非主要經濟作物的品種越來越少人種。

關於農業多樣性的可行作法,簡子倫與陳科廷都認為,成立全台灣的種子交換網絡,才能確保農業多樣性。而且農業多樣性對農民、消費者都是好事,農民可以保種,不需年年買種子,消費者也能夠買到在地、健康的食材。

帛琉的水芋田(Mesei) 提供-陳科廷

【資料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