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裡的物種不是越多越好!有機未必完全友善,生態農田指標如何制訂?20171121

A+

A-

Untitled Document

田裡的物種不是越多越好!有機未必完全友善,生態農田指標如何制訂?

上下游於2017年11月14日報導,當重視生產的「農業」遇上重視環境的「生態」,究竟什麼樣的田區才稱得上「生態農田」?在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所主辦的「2017國際水田地景多樣性經營工作坊」對談中,來自菲律賓、本身在國際稻米研究機構服務的專家Buyung Hadi以及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不約而同從「指標性生物」下手,紛紛指出,「長腳蜘蛛」、「橙瓢蟲」在水稻田環境扮演關鍵環境判定角色。

田間生物多樣性越多越好?一切都有「臨界值」

Buyung Hadi表示,農田也是一種生態系,而其中,有益蟲、有害蟲、也有天敵,然而是否物種多樣性越高,就代表農田經營得越好、農田生態維持得越好?Hadi抱持「否定」看法。

根據研究,Hadi指出,生物在生態中都有其功能,雖一般理解生物多樣性越高,其生態功能越強,「但不一定是正相關。」有時可能隨著物種增加,生態系功能反而持平。當一段時間後,生物多樣性都已經備齊,這時若要再增加生態多樣性,只是徒增害蟲,而非益蟲,對農民生產來說,反而可能造成農損。

「不是生物多樣性越高,對田越好,」Hadi表示,一切都是有「臨界值」,在探討農田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還應放入「生物群優勢度」參數,「若優勢度越接近1,反而越不好,對農民來說,應該都是害蟲。」最理想的農田生物相,最好是有害蟲、有益蟲、有天敵,「優勢度最好都不要太高。」

而為找出農田生物多樣性量表的「臨界值」,Hadi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橫跨亞洲15處農場,「知道有臨界值,就想要看有沒有辦法找到一個物種能夠反映出這個。」

若欲瞭解詳細內容,請點閱資料來源:賴郁薇,“田裡的物種不是越多越好!有機未必完全友善,生態農田指標如何制訂?”,上下游,2017年11月14日 

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7/11/圖六、來自IRRI的Dr.-Buyung-Hadi與本國學者針對生態農業試驗對於保育型生物防治的影響之研究議題進行意見交流(圖片/花改場)

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7/11/圖六、來自IRRI的Dr.-Buyung-Hadi與本國學者針對生態農業試驗對於保育型生物防治的影響之研究議題進行意見交流(圖片/花改場)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