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體系的轉型策略

A+

A-

本文轉載自觀點種子網;文:郭華仁

食農課題,沒有人可以置之度外

農委會的政策正面臨重大的轉型,一方面有機農業促進法的法制化,使得農委會負擔起達到有機國家的目標,另一方面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激發起國內農業災害與國際要求減碳的壓力,促使農委會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來因應,其中,有機農業也是行動計畫的重要環節。

然而這些政策牽涉到現行食農體制的翻轉,從生產、銷售到消費都需要進行大幅度的改變,所遇到的阻力會是相當大,因此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2013年出版的報告,就指出食農問題錯綜複雜,其解決之道乃在於能否成功的由目前盛行的集中工業化農法與全球化糧食體系轉移到全球各地小農、生態有機農法與地產地消的在地糧食體系,而且把這樣的改變稱為「典範轉移」。

本報告指出了糧食充足與否是錯綜複雜問題,其解決之道乃在於能否成功的由目前盛行的「集中工業化農法」與「全球化糧食體系」的觀念轉移到「全球各地小農」、「生態有機農法」 與地產地消的 「在地糧食體系」。

這就是農業觀念的「典範轉移」。

以上內容轉載自郭華仁

典範轉移的潛話語就是很難、需要時間、需要新一代的出現等,但是UNCTAD的報告書封面寫下了警語:快醒過來,就要來不及了(Wake up before it is too late),我們這一代的任務就是要加緊腳步與力道,比2050年要更早達成目標。

至少有若干團體專注於如何達成轉型,其中永續糧食系統國際專家小組(The International Panel of Experts o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IPES-Food)在2016年出版的《由單一到多樣》(From Uniformity to Diversity: A paradigm shift from industrial agriculture to diversified agroecological systems)提出很珍貴的意見。

這份報告值得有心人以及團體好好的研讀、討論。報告是由永續糧食系統國際專家小組(The International Panel of Experts o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IPES-Food)撰寫,該小組由25個跨領域專組成。

聯合國系統在近年來都不約而同的強調農業需要進行典範轉移,由目前的工業化農法與全球化糧食體系,「典範」轉移到生態有機農法、小農、與地產地消的在地糧食體系。

此報告告訴我們如何進行。報告標題是《由單一到多樣》(From Uniformity to Diversity: A paradigm shift from industrial agriculture to diversified agroecological systems.)。

報告分三章。第一章由生產力、環境、社會經濟與健康營養等層面來比較工業與生態兩個南轅北轍的農業系統,說明典範轉移的重要性。第二章特別檢討何以工業化農業能夠維持到現在,報告中列舉了八點理由。第三章討論轉型之可能與方法,在可能方面報告列出八點,最後有七條建議提供達到轉型的參考。

資料來源

農業典範轉移中文相關資料

  1. 郭華仁(2015/5/5),【財經專欄:農業診斷】農業研究轉型:以農糧科技研發為例,民報,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5dfe8ddf-148c-4636-97e3-f2b09a3bdf7c
  2. 郭華仁(2015/12/3),農業的典範轉移:由慣行到有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3312
  3. 郭華仁(2014/12/19),綠色農業與農業的永續經營,國家教育研究院(編者),綠色產業,五南。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2014Green%20agriculture.pdf
  4. 郭華仁(2014/6/30),聯合國與台灣—從2014國際家庭農業年談起,新世紀智庫論壇,66,7-10,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20140420.pdf
  5. 郭華仁(2013/5/18),農業生物多樣性與農業永續經營,觀點種子網,https://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201305.pdf
  6. 郭華仁(2012/5/5),有機農業的必然與實現,「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有機台灣」研討會,http://seed.agron.ntu.edu.tw/organic/draft/org20120505.pdf

以上內容轉載自郭華仁

該報告最後指出七項建議:

  1. 建立永續糧食系統的新指標。
  2. 公共政策支持多樣化生態農業生產。
  3. 建立短程的供應鏈與新型態的零售基礎設施。
  4. 以公共採購支持在地生態農法產品。
  5. 結合相關社會運動能量,以強化力量。
  6. 在教育、研究體系中將生態農業、糧食整體觀主流化。
  7. 建構跨部會、多層次的糧農計畫程序。
圖 / 觀點種子網

這個新架構牽涉到的不只是觀念、習慣的改變,更實際的是政府預算的轉向,真的是很不容易;或許我們個社會可以用這本報告當作討論材料來達到共識,作為轉型的動力。

本文轉載自觀點種子網

原始文章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