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會改變嗎?我們需要一個對有機農場友善的驗證制度!

A+

A-

作者:黃璋如 博士

我們針對有機驗證制度經常提出質疑,包括有機生產記錄有需要這麼細節到擾民的地步嗎?驗證稽核的人員怎能不瞭解農民的生產實務,只照表操課進行稽核呢?驗證的任何處置能否更站在產銷實務及農家經濟的基礎上符合比例原則呢?

我國缺乏一個「有機會改變」的機制,農場受驗證制度規範,驗證機構受認證度規範,政府部門則又必須遵守現有法規。但當大家都覺得受制、受限或受屈於相關規範或另一個機構的時候,卻缺乏改變的機制。

「有機 3.0」的時代,重視的是如何讓停滯中的「有機」發展能有轉機。我國這幾年「有機」的快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對有機農場的補貼、營養午餐採用有機食材的政策等,鼓勵了更多人加入「有機」行列。但我們若只看到並滿足於有機農戶與面積的增長,卻沒有、不願或不敢認真瞭解、分析每年退出有機的農場、面積有多少,以及退出原因為何等,就很難改變有機驗證的大環境,也很難改變有機農友面對的艱難處境。

恩恩案到現在還沒有水落石出,但至少確診送醫的機制已經改變,相信未來不會有人再因延誤送醫受害了。但我們的有機驗證制度,「有機會」改變嗎?衷心地期待「有機」會改變!

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後,驗證制度並沒有進入有機促進的境界。

IFOAM(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有機組織:國際有機運動聯盟)於2013年提出「有機 3.0」。

他們提出「『有機 2.0』時代面臨的挑戰呼喚出『有機 3.0』的原因」,其中

第六點,認證、第三方驗證、「有機 2.0」中的繁瑣標準以及相關的官僚主義,時常給農民和價值鍊造成經濟上無法承擔和實踐上難以操作的負擔。

這幾年有機的成長歸因於政府對有機農地及營養午餐的補助,但在補助之前,世界各國(包括臺灣)的有機面積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況,而有機驗證制度的僵化與限制,是最主要原因,這就是IFOAM提出「有機 3.0」的重要原因。

IFOAM 認為「有機 3.0」應具備:

  1. 創新的文化
  2. 持續完善有機農業健康、生態、公平與謹慎四大原則的操作機制。
  3. 透明整合
  4. 更為包容的立場,接納更多相關業者的參與。

我國已經進入有機農業促進法的新時代,但我們並未看重「有機 3.0」的精神,也缺少使有機會改變的機制。

我們的「有機」仍然沿用舊式有機驗證制度,缺少創新、透明、與包容性,我想說那是一個挾制型的驗證制度。

我們是應欣喜於有機面積的增長,但也應勇於面對、正視,甚至研究分析退出有機驗證的面積、家戶數與原因。

驗證機構、TAF 是擁有權力的機構,農民付錢(最後多數由政府或人民的稅金買單),卻完全沒有置喙的餘地。農民無法對抗驗證機構,更無法脫離制度的挾制。

我們的驗證制度是到了需要檢討、改變的時候了。希望我們能因應有機農業促進法,創造一個對有機農場友善的驗證制度。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