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育缺乏立法與整合 「做就對了」20150724
A+
A-
新竹浦和國小控制廚餘量,並在校園中開闢有機菜園、創造有機堆肥,將食物變成教材,讓學生懂得「不浪費」與健康的概念。 圖/記者黃威彬攝影
分享
食育在過去廿年來,已經成為全球趨勢。在美國,從1995年起興起「食用校園計畫」,在學校設立菜園,帶領學生種植作物,也將田園變成傳遞知識教室。日本…全球食育急先鋒
日本2005年訂定「食育基本法」,成全球首個食育立法國家。食育不僅是保留日本飲食傳統、更是面對食安正本清源的解方,更帶著提高糧食自給率的重大責任,成為迎戰全球化、活化偏鄉的重要戰略。
英國…學會料理才畢業
在英國,去年開始,中小學生必須學會20道料理才能畢業。英國教育部認為,啟發孩子對食物的興趣與瞭解,營養均衡概念、基本料理的知識,讓孩子一生受用。
瑞典…每周要上食物課
瑞典讓學童接受「家庭與消費者知識」,每周1小時,教授食物與營養、消費與經濟、環境知識,學生學習如何保存及烹調、食物製造與運輸如何影響環境與健康,並學習低成本食物未必總是最佳選擇。
台灣近5年接連食安危機,民間催生第一部「綠色飲食教育基本法」呼聲也愈高。在立法過程中,許多民間團體、政府單位及校園,以各自力量推動食育的力量在全台各地茁壯。「食安光靠政府是作不到的,但台灣人習慣把事情丟給政府,吃藥很捨得花錢,吃東西就只注重挑便宜」,主婦聯盟秘書長賴曉芬形容台灣人的飲食迷思。
飲食…不是「吃飽就好」
賴曉芬說,食品安全須從飲食文化開始,民眾真正在意吃下的是什麼東西,在意生產過程、源頭,而不是吃飽就好。主婦聯盟近年推動「綠色食育基本法」,主張由學校的營養午餐著手;如果全國250萬人次中小學生營養午餐能全面推動地產地銷,除保證食安,也能打造出市場規模、促進本土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食育…缺乏立法與整合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表示,台灣的飲食危機不只是黑心食品的問題,全球化、工業化的食物生產體系正影響每個人食物的選擇,超市的採購限制我們的選項、食物加工愈來愈複雜,很難再以「每天看新聞確定哪些黑心不要吃」,就能健康過生活。
張瑋琦認為,最理想方式是由行政院統籌,成立食育推動委員會;但目前草案擬定由農委會主導。張瑋琦指出,雖然政府單位、民間及不少學校推動食育,但缺乏立法與整合,只能在熟悉領域摸索,食與農資源無法整合,教育對象也有限,更受限於經費無法延續,各界都在單打獨鬥。
對台灣原味創辦人吳美貌來說,不管有沒有食育法,「動手做就對了」,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食育種子,當孩子知道、接觸了,「有朝一日水到渠成」。
改變…動手種認識食物
2005年,吳美貌在新竹和興國小推動「有機日」,食材來自尖石鄉有機蔬菜,豆腐是湖口鄉有機豆腐;在秋圃基金會補貼5元後,由花蓮提供無毒豬肉。時任職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的吳美貌,結合綠色陣線協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設計教案「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用吃改變世界」,是國內最早食育教案。
台北市武功國小去年也由一群大學生,組成「小玩伴食農教育推廣團隊」,帶著孩子親手種菜、認識食物,每周在學校的農園中,照顧作物並觀察它們成長。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1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