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肥料-溶磷菌的應用及要領

A+

A-

為何要用溶磷菌?

作物在土壤中吸收量最多的三大養分元索即為氮、磷、鉀,稱為肥料三要素,磷素在植物多養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與植物能量生化反應有關,許多的酵索代謝中需依賴磷酸化作用加上磷素是生物遺傳物質的核酸之组成分,對細胞分裂及分生組織之發育有非常重要的關係,是植物生長及生殖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之一。

土壤的主要營養元素中,磷速與氮素的行為差異甚大,氮素在土壤之移動或流失容易發生,而磷素在土壤中最不易移動,是因為土壤中磷素容易與鈣、鐵、鋁離子結合成無機態,呈不易溶解型,不易被植物吸收,又將植物的養分鈣及鐵固定,導致減少磷、鈣、鐵的吸收。有機態磷則存在於許多磷酸鍵的有機化合物上,如磷酯、植酸鈣鎂及核酸等等,都來自有機體,因此,土壤含高有機質,就有豐富的有機態磷,在正常土壤中的有機態磷,經分解才可供應植物磷肥。

土壤中的無機態磷以結合型式存在愈多,對植物的有效性磷就愈少,因此磷肥在每期作物生產中需要施用,否則產量或品質就受到影響,但磷肥的回收利用率甚低,100元知磷肥被該期作物吸收最多常不超過20元,其餘的80元的磷肥,幾乎被土壤所固定結合。植物也無法大量再吸收這些被固定的磷,此即每一期作物均得施用磷肥的原因。

密集作物生產的地區,如每期施用的磷肥大半被土壤固定結合,長年累月下來,土壤中就累集了許多不易溶解的磷,很難被植物吸收,就如每期都有存款,但所存之款項又領不出來的問題。

自然界非常奧妙,有一類的土壤微生物叫「溶磷菌」,可以將不易被作物利用的磷肥溶解出來,但大部分的土壤中這種菌數的存在為數很少。近些年來的科學研究,已可分離出土壤的溶磷菌,經培養基中大量培養,再施到土壤中,將不容性磷分解成植物可吸收的磷素,這是未來農業的一大福音。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系在國內發展土生溶磷菌,以在田間試驗成功!

資料來源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