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在有機田土撋十冬

A+

A-

作者:曾淑美

「撋田土」是以前父親介紹他職業的用詞。小時候我就看著父親和一頭老牛在田裏翻土、整平、開溝,部份田土種稻,有一小部份種菜,我們這些小孩都會被要求到田裏幫忙。兒時的田園生活想不到會在我步入中老年的時候重現,日出日落,寒暑更迭,不知不覺己經撋了十年。

2013 年開始經營農場,種了各式各樣的菜,但採收後却不知要如何銷售。有一個機會和有機市集的理事長碰面,他告訴我趕快申請有機驗證,有證書就可以來市集擺攤,就這樣開啓了記錄、稽查、抽驗、 驗證的程序。

自 2014 年取得有機轉型期證書,須經過 3 年的轉型期才能晉級取得有機證書。我們兢兢業業的經營有機農場,很意外地卻在今年(2022年),因為誤用含有化肥的苦楝油而被驗證公司懲罰,心裡著實覺得受屈辱。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原有一款我們使用多時的苦楝油(綠佑精),是有機農業可用資材。但今年三月再買時銷售人員誤拿另一款包裝一樣、讀音一樣的苦楝油(綠祐精),因我不知同一家廠商竟有生產二款苦楝油。所以沒發現這瓶綠祐精是含有0.1%食品級磷酸,是有機農業不能使用之資材。現場稽核人員發現時有記次要缺失,並要求我們限時改善。

我們共使用1瓶(500CC)含0.5CC食用級磷酸的綠祐精苦楝油。是分二次使用,每次只含有0.25CC食用級磷酸稀釋後噴在1.6分的芭樂園區,稽核公司却依有機農業不能使用化肥而處罰我。

我們的無心之過竟被處罰了,但生產廠商依舊用同樣包裝、相同讀音的名稱繼續販售他們那兩款苦楝油,而且核准銷售的政府單位並不知道我因為他核准兩款相同包裝的產品而受罰!

這事件不由得讓我重新回顧這些年有機稽查過程之嚴格、生產記錄要求之繁複及法規對有機農業之不友善,我將所經歷的挫折列舉如下:

第一次稽核人員來農場時要我在農場四週立牌告知左右鄰田我們是有機農場,請他們勿噴施農藥。事實上,鄰田並不因我們是有機種植就比較客氣的噴藥,相反的,他們是非常害怕我們的蟲會去侵害他們的作物。有機法規規範鄰田若是慣行農法種植,我們必須留有4公尺以上的隔離帶。我們和後面檳榔園之間有留了很寬的隔離帶,又種了香蕉綠籬來擋農藥;但法規並無規範慣行農法的農民對有機農田的尊重和約束,所以鄰田的作物是沿著圍籬邊種植,當然農藥就離我們更近;更甚者,鄰田地主直接將我們靠近他家檳榔的香蕉樹整排砍除而沒有事先告知,可想而知他們有多害怕我們的病蟲害翻籬過去損害他們的作物, 而我們也不敢對其舉動表示意見,深怕他噴檳榔樹的高壓噴槍往我們的果園方向噴灑。

農民在一天辛勤勞累工作之餘,還要每日紀錄生產及銷售行為。包括運輸車輛、生產用具、理貨環境……等的清潔,灌溉、病蟲害防治、施肥、除草、製造堆肥或液肥、採收、出貨、貼標章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日常,但工作之繁雜,以及紀錄之困難,卻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

以製造液肥或酵素為例,這大概是多數有機小農會使用的資材,先前要求記錄自製液肥使用原料,我們覺得尚屬合理;現在卻進一步要求農民要記錄製作過程、畫流程圖、記錄溫度與時間……等。我忍不住要問,這樣要求農民是合理的嗎?我們只是自製液肥且自己使用,製作液肥過程之溫度、時間、流程等等,與是否遵守有機裡理念並沒有直接關係。

農政或驗證單位應該都清楚市面上沒有專門銷售有機種苗的苗圃,但却要有機農民買有機種苗,若找不到有機種苗供應者必須先報備才能向一般苗圃購買,相同種苗、向同一家苗圃購買也是必須每年要報備,我不明白這樣規範對品質有何幫助?

有機作物採收後的瑕疵品比例很高,尤其我們的爛果很多,會直接推去餵雞,但我們被要求要記錄不良品重量及處理方式,我真不知道這目的是什麼?農民會先秤爛果的重量然後再推岀去嗎?

在購買有機資材方面更是辛苦,我們都要戰戰競競地挑選,唯恐用到有機農業不能使用之資材。最常見的是肥料包裝上大大的字樣寫著「有機質肥料」,很容易被農民誤認為有機肥料;各種推廣課程都介紹生物菌是好用的有機資材,但我們在購買時却有各式不同的狀況,有些是直接以菌種包裝銷售,有的會以有機質肥料銷售,當我們問廠商這些資材有機耕作可不可以用,答案是要我們自己問驗證單位,因為有的驗證單位說可以,但有的驗證單位却說不行,又令我懷疑用同一套法規怎會有不同標準?有的資材上面有貼「… 免登記植保資材…」,有的資材貼「天然無毒植保資材…」,我想這都不是一般小農可以判斷的!先前上有機課程的老師也說學生常問的問題是市售資材不知何者是有機耕作可用?為何政府不能制定一個明顯的有機資材標章,鼓勵資材商接受審查或認證?

前面提到的有機市集通常是在週末,但蔬果熟了就必須採收,採收日可能在平日,也可能在假日,連續採收的作物可能每天採,農民總是希望蔬果能在最新鮮時候交給客戶。有機農產品的良率相對低,小農的產量極不穩定,要賣給盤商會有困難,要送去拍賣市場更是啞巴吃黃蓮。我曾經有過一段擺攤的經驗,看的人多,買的人少,一包有機蔬菜 35 元被嫌貴,還有客人要殺價,微薄的收入實令人無法再擺下去。我也曾因芭樂要量產而先做銷售準備,朋友告知慣行農法的帝王芭樂送到北農可以拍到每公斤一百多元以上的價格,我是有機等級一定可以拍到更好的價格,於是滿懷期待的申請有機標章;當第一箱透過農會系統運到北農拍賣,入帳金額每公斤只有15元, 第二天又送一箱去拍每公斤只有25元,是我誤解了什麼嗎?但這種沒行情的價格讓我對送拍賣市場的模式非常失望。我朋友的有機百香果送到新北有機市場,得到的價格和慣行農法的百香果差不多,當然也是感到極端無奈。

忙忙碌碌「撋」了十年,踏踏實實遵循有機規範作業,但一路走得辛苦, 深感有機農業必須有所改變才能走得更寬廣、更久遠。

首先, 我期望有機農業資材能有容易辨識的標章,農民只要認標章就可判斷是可用資材,不需再茫然的閱讀資材包裝上的文字敘述、登記字號之後仍不知到底能不能使用。其次,期望生產記錄能化繁為簡,驗證單位以輔導農民遵循法規為主,不以處罰為目的,讓有栽培技術的農民能提高投入有機耕作的意願,而不會因生產紀錄的繁雜要求而怯步。最後, 希望建立有效的有機銷售管道,讓有機農戶,尤其小農,辛苦收成後的有機農產品都能順利售出且仍有利潤,這樣有機農場才得以繼續經營。有利潤才會有更多青農願意從事有機生產,有機也才能永續發展。

心願很小,但路很長,希望路的盡頭有光。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