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式芋栽培降低軟腐病七成 且節水省肥又減碳
A+
A-
芋頭為國人經常食用球莖蔬菜,目前90%以上採用水芋栽培模式,惟水田栽培造成溫室氣體釋放量較高,而近年水資源分配不均及軟腐病發生率日增,是影響芋栽培品質降低之重要原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公館鄉農會合作整合旱式芋種植體系,導入芋苗種植機以節省種植人力,搭配中耕機抑制田間雜草生長,可降低約70%芋軟腐病發生率,有效提升芋頭品質,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苗改場呂場長秀英表示,苗栗縣芋田近5年來平均種植面積約527公頃,位居全臺第二,尤以公館鄉為多,栽培方式以水芋與水稻輪作為主。近年來極端氣候及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日趨頻繁,加上長時間湛水容易造成球莖軟腐病之發生及擴散,嚴重影響芋頭產量和品質;若採用旱式芋種植不必長期湛水,只需充分維持土壤濕潤(特別是種植後6個月內),可有效節省用水量,並降低約70%軟腐病發生率。而傳統水芋栽培耗水量大,湛水環境易造成肥料脫氮作用而釋放氧化亞氮,也提高有機質分解而排放甲烷;利用旱芋栽培搭配深層施肥可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用肥成本更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有助於達到農業淨零排放之目標。
為因應芋產業面臨之諸多問題,苗栗場與公館農會今年開始著手旱式芋種植整合管理試驗,除了導入芋苗種植機之外,另搭配中耕機培土及除草,或利用稻桿或其他覆(敷)蓋資材防治田間雜草,也都有不錯的抑制效果,整合旱式芋種植體系,打破傳統水芋栽培模式,不但能有效降低軟腐病發生,同時具有節省勞力、降低施肥成本、調節水資源投入及節能減碳的效益,值得農民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