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法中施用堆肥之功效
|
施用堆肥在有機農法上具有三種功效,(1) 供應作物養分,(2) 改善土壤理化性質,(3) 活化土壤。
這三種功效對田間作物之影響,依序發生。
有機農場經營初期,堆肥以養分供應為主,經營 5-6 年之後,土壤性質會顯著改善,並開始出現增產的效果,十年之後,有機田土壤活化,甚至於出現靜菌及抗病能力之效果。要達到堆肥上述的全部效果,有機農場經營,需要有長期的毅力,不斷的努力。
有機農作物的養分來源,在不得使用化學肥料原則下,完全依賴堆肥的使用。而堆肥的養分含量,除了本身含有少量的的速效性無機養分之外,大部份的養份,都需要經過礦化後才能釋出。而礦化作用的速率受限於氣候、季節、水份、及土壤性質等因素,不一定能及時提供作物生長需要。因此,施用含速效性養分較高的堆肥,例如伯卡西肥、或液態有機肥等,可立即供應作物養分需要。

農田長期施用堆肥後,土壤性質會逐漸改變,首先,土壤 PH 值、EC 值、鹽基飽和度、有機質含量、及陽離子交換能量會緩慢增加,土壤團粒亦逐漸形成,促使土壤硬度及總體密度降低,而土質亦逐漸疏鬆容易耕耘。在有機物含量增加的情形下,土壤微生物呈多樣化,且大量繁殖,土壤活性增強,對有害物質的緩衝能力增強,可礦化的養分亦相對增加,對作物的增產效果逐漸顯現,此時期若田間管理得當,可增產約 10-30 %。
然而,若堆肥施用不當,長期下來,土壤性質亦將出現負面反應。例如伯卡西肥施太多,造成 EC 值與磷素太高;石灰質雞糞堆肥施太多,造成 PH、EC、磷、鉀、鈣、鎂含量太高;長期施用以稻草、雜草、及落葉製成的植物堆肥,造成 PH 低及磷酸缺乏;豬糞堆肥長期施用,造成土壤重金屬含量太高。當土壤中磷素含量多,鹽基飽和度高,PH 呈鹼性時,正如同老年人,又肥胖又具高血壓般的危險,土壤生產力反而會較差。因此,時常監測土壤的理化性,可以了解施肥的偏失。通常,經過長期精心的土壤培育,健康的有機旱田,其土壤性質的範圍,PH 值為中性,EC 值約為 0.2~0.6 ms/cm,鹽基飽和度 60~90 %,鈣鎂當量比6以下,鎂鉀當量比 2 以上,土壤密度以山中式硬度計測為 10~20 mm, 粗孔隙率 15% 以下,重金屬含量符合農地標準。若土壤性質超過此一範圍,則需要進行土壤改良,特別是以養分平衡為主的施肥調整。
表一、有機區連續施用堆肥12年對土壤化學性質之影響
表一
|
PH
|
EC
|
OM
|
CEC
|
N
|
P
|
K
|
Ca
|
Mg
|
Mn
|
Cu
|
Zn
|
(1;1)
|
(Sat)
|
%
|
cmol
|
%
|
mgkg
|
cmolkg Mgkg
|
化學區
|
6.47
|
0.46
|
2.23
|
7.14
|
1.16
|
107
|
0.17
|
4.44
|
0.61
|
3.49
|
2.06
|
4.50
|
折衷區
|
7.48
|
0.66
|
2.55
|
8.00
|
1.54
|
143
|
0.31
|
8.02
|
0.98
|
1.27
|
2.19
|
8.00
|
有機區
|
7.52
|
0.86
|
3.32
|
10.92
|
1.91
|
198
|
.34
|
11.63
|
1.14
|
2.49
|
4.06
|
12.22
|
本場旗南分場有一示範田,經長達 12 年的有機栽培後,其土壤性質與對照化學區比較,有顯著的改善,如表一所示。其對產量之影響,以 87 年秋作嫩莖萵苣為例,有機區比化學區增產 55%,而 89 年春作玉米,有機區亦比化學區增產 22%。然而,該區之土壤性質,經長期施用豬糞及牛糞堆肥之後,目前正處於高土壤肥力的臨界邊緣,需要加以再調降。

堆肥的第三個功效,就是土壤活化之後,具有靜菌及抑病的能力。所謂的靜菌及抑病能力,就是指當病源菌進入作物根圈時,根圈微生物有桔抗的防衛力量,使病源菌孢子不發芽,或抑制其繁殖,進而保護作物根系免於受到侵害。以旗南分場該有機示範田為例,87 年秋作嫩莖萵苣,有機區增產 55%,並中原因,部分歸因於對照區發生 12% 的莖腐病,而有機區幾乎沒有發生。由此可見,該示範田經 12 年的努力之後,才略微具有抑病的能力。
土壤具有抑病能力,除了靠長期培育土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經由長期施用良質土堆肥,提供穩定食物源,徹底的改變土壤微生物相,並誘發大量有益及桔抗微生物的繁殖,進而達到抑病的效果。以此類推,凡能提供優良土壤環境、供應微生物養分、及改進土壤微生物生存環境的各項田間操作,均可視為是培育抑病型土壤的先趨工作。因此,田間操作,例如深耕、種植綠肥、改善排水、施用良質堆肥、輪作、混作、間作、及覆蓋等,均可協助提早達成上述目標。
資料來源:
蔡永暭,有機農法中施用堆肥之功效,高雄區農業專訊,89 年 6 月第 32 期
|
2003/1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