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粉蝨之發生與防治
|
螺旋粉蝨之形態(圖一∼四)
卵: 大小約0.29*0.11mm,長橢圓形,表面光滑,卵之一端有一柄狀物。卵呈半透明無色。
若蟲: 共有四齡。各齡大小為0.28*0.12、0.48*0.26、0.67*0.49及1.06*0.88mm。各齡初蛻皮時均透明無色、扁平狀,但隨著發育逐漸變為半透明且背面隆起。各齡體形相似,但隨發育程度由細長轉為橢圓形。第一齡若蟲具分節明顯之觸角與具功能性之足,而其他齡期若蟲之觸角與足則均退化。前一至三齡若蟲分泌之臘粉量較少且短,至第四齡若蟲時分泌之臘粉量才大增且其絮毛可長達8mm。
成蟲: 雌、雄蟲體長各為1.97與2.10mm。初羽化時翅透明,幾小時後翅面覆有白粉。雄蟲腹部末端有鋏狀交尾握器。
螺旋粉蝨之生活史
雄蟲較雌蟲早羽化,羽化盛期在早上6~8點。雌雄性比為1.5:1。交尾發生於下午,雄蟲先開展雙翅並快速上下拍動以吸引雌蟲接近,繼而交尾。成蟲遷飛盛期於清晨5~7點,但氣溫低或陰天其活動時刻延後。一般而言雄蟲遷飛力較雌蟲弱,多停留在原寄主植物葉上。雌蟲卵巢內卵之成熟度與日齡有關,至第三日齡後雌蟲才開始陸續由原寄主植物處向上盤旋遷飛,以尋找新寄主植物之嫩葉產卵。雌蟲產卵於葉背,卵粒散列呈特殊螺旋狀,且有白色臘粉。每一個卵圈內之卵數11~53粒不等。卵有一小柄,直立插入葉之氣孔內。25度時雌、雄壽命各為15與12天,單產雄性孤雌生殖,終生產卵量65.2 粒。若蟲共有四齡,僅第一齡若蟲能行動。若蟲初孵化後集體爬行至附近之葉脈處即固著取食。一世代發育期與存活率視溫度而定,在菜豆上25度時完成一世代需時26.5天,存活率為91.9%。其中卵及第一齡至第四齡若蟲期各需7.0及5.1、3.4、4.4、5.5天;存活率各為100及98.2、100、97.3、96.2%。成蟲活動之適溫帶為12.3~32.3度。螺旋粉蝨之發生與危害寄主植物種類之多寡均有季節性,在台灣螺旋粉蝨盛發生於秋季(10~12月),春、冬季次之,夏季很少;而螺旋粉蝨危害寄主植物之種類亦以秋季最多,春、冬季次之,夏季最少。由於雌蟲喜產卵於新葉,因而施用氮肥與修剪枝條後常可促進螺旋粉蝨族群密度之增長。但大雨、低溫則會減少該蟲之族群密度。 螺旋粉蝨之危害
螺旋粉蝨對人與植物之危害方式有五,分述如下:
1.
|
若蟲與成蟲直接以口針於葉背吸食寄主植物汁液,在該蟲嚴重發生時雖可使寄主葉片提前落葉,但尚不會致死寄主植物。
|
2.
|
若蟲分泌之大量白色臘粉、絮毛不僅影響寄主植物之外觀,且其分泌物隨風吹散引人厭惡。 甚至在夏威夷該成蟲或其分泌物或兩者,雖並未證實可導致過敏與皮膚炎,但人們對其驚恐、抱怨不已。
|
3.
|
若蟲分泌之蜜露誘發煤病,除影響寄主植物之光合作用,亦影響植株外觀並引來螞蟻與蠅等昆蟲。
|
4.
|
曾懷疑可媒介可可椰子病毒(lethal yellow disease),但現今已證實該蟲無此媒介能力。
|
5.
|
不僅影響糧食作物、經濟果樹等之產量,且導致觀賞植物出口檢疫之潛在威脅。在台灣不論1~2或4~5年生之番石榴,若經螺旋粉蝨危害4個月,其果實產量損失高達73~80%,但若經90% 納乃得可濕性粉劑(methomyl WP)1,800倍每7與14天施用一次,其果實產量損失則銳減至0與6~7%。
|
螺旋粉蝨分散之方式
螺旋粉蝨之分散方式除藉成蟲本身遷移外,尚可藉受害植株,其他動物、或交通工具(車、船)等之攜帶傳播,如在夏威夷主要道路兩旁、車站及停車場等地之植物受害嚴重。但仍未證實該蟲可藉上層氣流做遠距離之擴散。
螺旋粉蝨之經濟重要性
螺旋粉蝨為蔬菜、果樹、糧食、觀賞植物、行道樹及森林等之雜食性害蟲。在夏威夷其寄主植物超過27科、100種以上,包括酪梨、香蕉、麵包樹、番椒、柑橘、椰子、赤素馨、番石榴、銀合歡、澳洲胡桃、檬果、木瓜及玫瑰等。在非洲螺旋粉蝨若不防治,則成為農業與森林之重要害蟲。如果樹方面包括香蕉、木瓜、番石榴、柑橘、酪梨、椰子及檬果,森林方面包括栲皮樹屬Acacia sp.,桉樹屬Eucalyptus sp.及欖仁樹屬Terminalia sp.,糧 食作物則有樹薯。而在台灣,該蟲之寄主植物則廣達65科、156種,其中又以番石榴、聖誕紅、欖仁、桑、鐵莧、木瓜、辣椒、茄子、朱槿、猩猩草、番荔枝、楓樹 、枸杞、洋紫荊、大理花、杜鵑花、茉莉花、美人蕉及櫻桃等受害較嚴重。
螺旋粉蝨之防治
1 .物理防治
田間以每分鐘12.5公升之水速,每2天處理番石榴葉背一次,共連續處理4週後,顯示單一噴水處理即對螺旋粉蝨成蟲與若蟲各有86與79%之防治率。
2.生物防治
螺旋粉蝨之天敵種類共記錄 49 種,包括捕食性天敵 41 種,寄生性天敵 8 種(表一),但彼等天敵有利用價值者僅三種瓢蟲 (Delphastus catalinae、Nephaspis oculatus 及Nephaspis bicolor) 與三種寄生蜂 (海地恩蚜小蜂 (Encarsia ?haitiensis)、哥德恩蚜小蜂(Encarsia guadelopupae)及釉小蜂(Euderomphale vittata),其中尤以寄生蜂對螺旋粉蝨之抑制力受人重視(表二)。
結論
螺旋粉蝨為蔬菜、果樹、糧食、觀賞植物、行道樹及森林等之雜食性害蟲。在防治上,雖然化 學防治與物理防治等均可達該蟲之有效防治,但由於其寄主廣泛且零星及世界上該蟲生物防治之實效,致使生物防治成為旋粉蝨最適行之防治方法。在台灣地區螺旋粉蝨之生物防治雖曾大量繁殖並釋放其寄生蜂(海地恩蚜小蜂與哥德恩蚜小蜂各釋放 57,032 與 66,929 隻 ),但其抑制螺旋粉蝨之成效卻不顯著,其因或為海地恩蚜小蜂在夏威夷、太平洋群島、澳洲托列斯海峽及西非貝林等地經釋放少量(40~120 隻 )或意外引進即可迅速立足、分散,但在佛羅里達州 與台灣該蜂卻不能立足。又夏威夷、太平洋群島、澳洲托列斯海峽及西非貝林等地雖強調海地 恩蚜小蜂對螺旋粉蝨之抑制效果,但由夏威夷與西非貝林地區螺旋粉蝨密度下降除寄生蜂外應 尚有其它重要之生物與非生物因子。而台灣地區螺旋粉蝨之族群密度主要係呈季節消長,哥德 恩蚜小蜂之效應不大。 另外經作者1997~1999年之田間調查發現在台灣不利螺旋粉蝨寄生釋放或立足之原因有四:
1.棲所環境不穩定。
當寄主植物為無經濟重要性者, 如路邊之欖仁、威氏鐵莧、聖誕紅,被危害即遭大幅修剪至砍伐。而當寄主植物為有經濟重要性者,如番石榴,一經危害農民則施以藥劑防治,同時在台灣螺旋粉蝨較偏好之寄主植物,如欖仁在冬末初春時有落葉習性,以致寄 主與寄生蜂發生之同律性不易配合。
2.螺旋粉蝨之發生盛期限於秋季,且蟲齡頗為一致。
由於螺於粉蝨族群密度於秋季呈現突然激增 現象,寄生蜂若以一般接種式釋放方式釋放,不易見其成效。但寄生蜂若以氾溢式釋放方式 釋放,則又受限於寄生蜂之繁殖成本與寄主雜食之特性,亦不易實行。
3.梅雨與颱風。
螺旋粉蝨寄生蜂之釋放不僅受螺旋粉蝨密度之影響,尚受 5、6 月間梅雨與 7至9月間颱風之影響。
4.夏季高溫不適海地恩蚜小蜂之存活。
田間調查顯示海地恩蚜小蜂僅在 1996 年寄生蜂釋放後之一個月與 1997 年 12 月在曾文水庫,嘉義技術學院及農業試驗所等地內回收蜂蛹,其後即未見其蹤跡,探究其因,或與溫度有關。如 15 度時海地恩蚜小蜂與哥德恩蚜小蜂之生殖力僅各 3 與 2 粒卵,20~25 度時兩蜂之生殖力各為 158~165與108~157粒,30度時兩蜂之生殖力各為16 與 118 粒卵 (錢景秦、張淑貞,未發表資料),而台灣中、南部冬季氣溫除非寒流來襲會偶降至 15 度以下,但夏季白天氣溫卻經常高出 30 度以上,因而推論夏季高溫或為該蜂不能立足台灣之主因。但此論點與海地恩蚜小蜂在其他地區之表現是否一致尚待探討。
|
表一、螺旋粉蝨之天敵
|
天敵種類
|
地點
|
捕食性
|
|
|
鞘翅目(30種) 小黑瓢蟲
|
Axinoscymnus nigripennis
|
台灣
|
Axinoscymnus puttarudariahi
|
斯里蘭卡
|
Axinoscymnus sp.
|
印尼
|
六條瓢蟲
|
Cheilomenes sexmaculatas
|
台灣、印尼
|
Coelophora inaequalis
|
印尼
|
十眼瓢蟲
|
Coelophora pupillata
|
夏威夷
|
蒙氏瓢蟲
|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
夏威夷、台灣
|
Curinus coeruleus
|
夏威夷、菲律賓
|
Cybocephalus sp.
|
印尼
|
台灣方頭出尾蟲
|
Cybocephalus taiwanensis
|
台灣
|
Delphastus catalinae
|
千里達、夏威夷、美屬薩摩亞群島
|
纖麗瓢蟲
|
Harmonia sedecimnotata
|
印尼
|
異色瓢蟲
|
Leis axyridis
|
台灣
|
錨紋瓢蟲
|
Lemnia biplagiata
|
台灣
|
赤星瓢蟲
|
Lemnia swinhoei
|
台灣
|
Megalocaria fijiensis
|
斐濟
|
Nephaspis bicolor
|
千里達、夏威夷、美屬薩摩亞群島、斐濟
|
Nephaspis oculatus
|
宏都拉斯、千里達、西印度群島、美國佛州
|
|
夏威夷、美屬薩摩亞群島、斐濟、關島
|
Nephus roepkei
|
關島
|
Olla unigrum var.plagiata
|
夏威夷
|
Olla v-nigrum
|
夏威夷
|
五星小黃瓢蟲
|
Platynaspidius maculosus
|
台灣
|
龜紋瓢蟲
|
Propylea japonica
|
台灣
|
澳洲瓢蟲
|
Rodolia cardinalis
|
台灣
|
小紅瓢蟲
|
Rodolia pumila
|
台灣
|
黃偽瓢蟲
|
Saula japonia
|
台灣
|
褐尾小黑瓢蟲
|
Scymnus sp.
|
台灣
|
Serangium sp.
|
斐濟
|
Serangium maculigerum
|
夏威夷
|
粉蝨小黑瓢蟲
|
Serangium sp.
|
台灣
|
雙翅目(3種)
|
|
|
粉蝨繩
|
Acletoxenus sp.
|
台灣
|
Allograpta obliqua
|
夏威夷
|
短刺食蚜虻
|
Paragus serratus
|
印尼、台灣
|
膜翅目(1種) 螞蟻
|
Iridomyrmex anceps
|
印尼
|
脈翅目(4種)
|
安平草蛉
|
Chrysopa boninensis
|
台灣
|
Chrysopa sp.
|
印尼、斐濟
|
葉通草蛉
|
Chrysoperla comanche
|
夏威夷
|
Sympherobius barberi
|
夏威夷
|
半翅目(1種) 花椿象
|
Orius sp.
|
台灣
|
蜘蛛(1種) 長腳蜘蛛
|
Tetraantha sp.
|
台灣
|
蟾蜍(1種) 中華蟾蜍
|
Bufo gargarizans
|
台灣
|
膜翅目(6種)
|
海地恩蚜小蜂
|
Encarsia?haitiensis
|
千里達、夏威夷、美屬薩摩亞群島、斐濟、關島帛琉、貝林、 Ibadan 、奈及利亞、多哥、迦納、托列斯海峽
|
哥德恩蚜小蜂
|
Encarsia?hispida
|
加那利群島
|
Encarsia guadelopupae
|
千里達、夏威夷、關島、台灣
|
Encarsia nigricephala
|
美國佛州
|
Encarsia trancvena
|
斯里蘭卡
|
Euderomphale vittata
|
波多黎各、牙買加、美國佛州、開曼群島
|
寄生菌(2種)
|
Acremonium sp. Aschersonia aleyrodis
|
台灣
|
表二、世界上螺旋粉蝨之生物防治
國家
|
天敵種類
|
釋放年份
|
天敵來源地
|
生物防治成效
|
|
寄生性
|
捕食性
|
1980
|
|
|
夏威夷
|
|
D. catalinae
|
1979
|
千里達
|
立足分散
|
|
N. oculatus
|
1979
|
千里達
|
寄主高密度,有效防治
|
|
N. oculatus
|
1979
|
宏都拉斯
|
寄主高密度,有效防治
|
|
N. bicolor
|
1979
|
千里達
|
立足分散
|
E. ?haitiensis
|
|
1979
|
千里達
|
寄主低密度,有效防治
|
E. guadelopupae
|
|
1980
|
千里達
|
寄主低密度,有效防治
|
佛羅里達州
|
|
N. oculatus
|
1982
|
夏威夷
|
立足
|
E. ?haitiensis
|
|
?
|
意外引進
|
有效防治
|
E. guadelopupae
|
|
1982
|
夏威夷
|
未立足
|
關島
|
|
N. oculatus
|
1981
|
夏威夷
|
立足
|
E. vittata
|
|
1981
|
夏威夷
|
部份成功
|
E. guadelopupae
|
|
?
|
意外引進
|
有效防治
|
美屬薩摩群島
|
|
D. catalinae
|
1984
|
夏威夷
|
有效防治
|
|
N. oculatus
|
1984
|
夏威夷
|
有效防治
|
|
N. bicolor
|
1984
|
夏威夷
|
有效防治
|
E. ?haitiensis
|
|
1984
|
夏威夷
|
有效防治
|
科克群島
|
|
N. bicolor
|
1985
|
夏威夷
|
未立足
|
E. ?haitiensis
|
|
1985
|
夏威夷
|
未立足
|
E. ?haitiensis
|
|
1988
|
斐濟
|
?
|
帛琉
|
E. ?haitiensis
|
|
1986
|
關島
|
有效防治
|
澎鼻群島
|
|
|
1987
|
關島
|
立足
|
斐濟
|
|
N. oculatus
|
1987
|
關島
|
立足、分散
|
|
N. oculatus
|
1987
|
夏威夷
|
立足、分散
|
|
N. bicolor
|
1987
|
夏威夷
|
立足、分散
|
E. ?haitiensis
|
|
1987
|
關島
|
立足
|
E. ?haitiensis
|
|
1987
|
夏威夷
|
立足
|
澳洲
|
E. ?haitiensis
|
|
1993~1994
|
斐濟
|
有效防治
|
西非貝林
|
E. ?haitiensis
|
|
1993
|
意外引進
|
有效防治
|
E. guadelopupae
|
|
1993
|
意外引進
|
有效防治
|
台灣
|
|
N. oculatus
|
1990
|
夏威夷
|
未立足
|
E. ?haitiensis
|
|
1995
|
夏威夷
|
未立足
|
E. guadelopupae
|
|
1995
|
夏威夷
|
立足
|
資料來源:
錢景秦,「螺旋粉蝨之發生與防治」,永續農業-作物蟲害非農藥防治專輯,1999.12.NO.11
2003/11/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