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應用與展望
|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上的應用與發展方向包括:
|
(一)抑病土的探討:
大致而言,抑病土的存在,除少數例外,大都與已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有關。 因此其研究與應用的主要方向,則在於如何提高原有的有效微生物或應用抑病土 來保護作物,進而達到降低病害的效果。
(二)有機物的添加:
適當的使用有機添加物,將可增加土壤中原有的微生物或人為引入之拮抗微 生物;進而強化該微生物之抑菌功能或增加作物本身的抗病能力等,以減少作物 病害的發生。惟添加物的使用,必須注意整個生態體系,如作物病原菌、拮抗微 生物及其他微生物間的相互影響,避免負面作用之產生。
(三)拮抗微生物的直接引入:
A.
|
拮抗微生物防治病害的主要機制,通常可被歸類成下列五類:
|
|
1.即抗生素的產生(antibiotic production) 2.營養競爭(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3.微寄生(mycoparasitism)、 4.細胞壁分解酵素(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s) 5.誘 導植物產生抗性(induce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
|
一般而言,上述機制雖會因拮抗微生物種類(species)或菌株(strain)的不同而所含機制略有差異,但病害防治的機制則通常可能含蓋一種以上。
|
B.
|
引用單一拮抗微生物或多種拮抗微生物來防治作物病害,需要對整個作
|
|
物、病原菌及拮抗微生物生態的釐清。
|
|
目前用於植物病害的拮抗微生物主要包括有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strain 84防治腫瘤病;螢光假單胞細菌(Fluorescent Psedudomonads)防治多種病原引起的病害作物種子處理及防治根瘤病;放線菌(Streptomyces spp., )及膠狀青黴菌(Gliocladium spp.,)防治多種病害等。雖然仍有其他拮抗微生物被研究與記載,但其中被研究最多,用途亦最廣者則首推木黴菌、膠狀青黴菌、桔草桿菌 (Bacillus sp)及螢光假單胞細菌。
|
拮抗微生物之作用:競爭作用、抗生作用、重複寄生、捕食作用、靜菌作用
資料來源:
整理自羅朝村,作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應用與展望,台灣農業,第35卷,第一期,1999年2月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