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網路謠言大剖析
|
「可樂+味精=FM2?」「蜜餞含高量二氧化硫造成氣喘?」「吃檸檬蝦會中砒霜?」「半熟的蛋會致命?」「可樂+烤肉=骨癌?」網路傳言聳動駭人,有的舉證歷歷,有的言之鑿鑿,民眾該相信誰?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陳樹功指出,網路傳言以簡短、聳動為「特色」,與食品相關的網路傳言大概可分兩大類。
一是以專家學者口吻呈現,或編派出煞有介事的「親身經歷」,再添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基礎組織,成為一篇篇不實飲食觀念。只要稍經求證,不難發現多數都是無中生有。以「吃檸檬蝦當心砒霜中毒」為例,為了釐清疑慮,衛生署請台北榮總毒藥物諮詢中心查詢相關文獻,並沒有發現有關維生素C引起蝦類中毒的醫學報告;進一步分析餐點中合食檸檬與蝦的化學反應,也沒有產生砒霜的疑慮。再以「可樂+味精=FM2?」的傳言,經查證,並沒有發現任何有關兩者同時食用會形成興奮劑的醫學報告。且不論是可樂、蘋果西打、保力達P或啤酒,任兩者混用也都不會產生興奮劑成分,更遑論FM2。
另外一種網路食品謠言,是針對特定品牌業者,散佈類似「某連鎖店販售的飲料會喝死人」之類訊息。不但非出於善意,甚至是惡意中傷。
陳樹功表示,有些網路傳言一看就知道是編造,有些則可能只是少數人經驗的過度延伸。以「半熟的蛋會致命」為例,國外確實有個案因為吃到遭沙門氏菌感染的雞蛋而致死,但個案多為病人、老人等身體狀況較差的特定族群,妄加推論並不適當。
事實上,有的傳言可說是歷史悠久,並隨網路化改頭換面、捲土重來。傳了廿多年的「香腸+養樂多=癌症」,在網路上變身為「燻肉三明治+優酪乳會致癌」,兩者以同樣的假說推論,也同樣沒有醫學證據可支持。
網路謠言滿天飛,其中又以與食品相關者最易引人恐慌。為免民眾受誤導,衛生署請專人蒐集、整理廿多件的食品網路傳言,加上說明後,以問答方式登載在「食品衛生資訊網」。即日起,民眾可以點選瀏覽,一解心中疑惑。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陳樹功表示,隨網路使用普及化,各式未經證實的資訊,透過使用者熱心的「舉手之勞」轉寄廣為流傳。特別是涉及日常必須的飲食問題,不但造成民眾困擾,甚至覺得日常飲食處處有危機而引起恐慌。
就衛生署調查之民眾提供的網路流言資料經驗發現,即使傳言上留有人名、電話,也多半是被假造或冒用;民眾只要主動查詢,幾乎都可不攻自破。衛生署整理近一年來,包括民眾及衛生局曾經詢問與食品衛生安全相關網路謠言案件共廿二件,請專人依學理「判斷」後提出說明,整理成問答形式公布在食品衛生處的網站下,供民眾瀏覽、釋疑。
食品衛生處也呼籲民眾,對於網路上的傳言應保持「合理懷疑」,確認真有其事前還是讓謠言止於智者,不要再行轉寄散播。真假難辨者,可將相關訊息提供給食品衛生處,或是上網將資料登錄在衛生署網站「署長信箱」互動區,將有專人解答。食品衛生諮詢專線(○二)二三九六五六五二。
食品衛生資訊網相關資訊網址:http://food.doh.gov.tw/asking/qa/qa2.htm
資料來源:黃庭郁,「食品網路謠言 愈傳愈離譜 衛署整出上廿二件網闢謠」,中國時報第八版,2001.08.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