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DIY
A+
A-
台灣地區垃圾中廚餘與可堆肥成分約佔三成,如能取出予以資源化將可有效減少焚化爐興建及提高焚化效率,另外副產品可應用於美化環境、造景及水土保持,真是一舉數得。
而在自家庭院或社區種植蔬果,若不用學肥料,那應該要用有機肥吧?否則植物生長養分如何來!答案是肯定的!真正良好的有機肥,確實可提供土壤腐植質來源與植物生長所需一般營養元素及微量元素。 以下提供庭院或社區堆肥 DIY 製作的方法。 土 壤 與 養 分 家庭中園藝用的土壤品質須不斷去維持,否則難以保證用心栽培後有快樂的收成。一般栽培手冊都會推薦,不同園藝植物應用恰當土壤。但一般花市商品化土壤,卻不一定都適合所需。基本上,好的培養土應富含有機質。 有機質為土壤中天然有機氮肥最重要來源,有機質是由死亡動植物殘骸、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構成。瞭解土壤特性,最基本的測試方法為量測酸鹼值(PH)。例如當土壤呈現酸性反應,則土壤中養分容易流失,而植物吸收力會變強,但植物卻無法吸收過多養分,另外酸性環境亦不利於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土壤中有益生物群可將有機質分解控制在良好的情況下,但分解快慢仍會受到有機物組成、溫度、濕度及土壤 PH 值所影響。有機物的組成主要由碳(C)及氮(N)構成,當生物分解進行時,碳氮比會發生改變,如環境中碳氮比大於 27,有機物分解速度較慢,腐植質形成品質不佳。分解後碳氮比達 20 ,腐植質呈酸性,養分適中,但較缺礦物質。如PH值在 6-7,有足夠養分及熱能,碳氮比低於 18 ,且有機物可因如蚯蚓之助翻混和進行再分解,所成的腐植質有強烈而新鮮泥土芬芳。 有機質如果在緩慢而穩定的發酵作用下腐植化,所產生腐植質呈現深褐色,與礦物質混和後會產生變化,之後很難再變化,一般稱為永久腐植質,可說是堆肥中的極品。 可堆肥素材 基本上自然界所有與生物相關含碳素生質(Biomass),皆可作為堆肥材料。以下列舉適合及不適合堆肥的素材:
如何做堆肥 堆肥要成功,必需提供土壤中生長所適量水、空氣、熱能及養分。為確保通氣良好,要選擇粗質材料或有通風及排水設備容器,且堆肥高度不要超過 1.5 公尺,寬不要超過 2.0 公尺,當溼度及通氣都很恰當,微生物活動可達到頂峰,溫度達攝氏 40 – 60。C,高溫微生物活動達最高點,此條件可將病源菌殺死。 製做堆肥材料越多越好,可一層層堆疊或完全混合,以利通風。但切勿將樹葉或草桿,直接放置堆肥最上,以免空氣無法流通。在材料種類不足情況下,可將原材料做不同粗細切碎再混合。添加物可包括催化劑如微生物菌劑、消灰石、氮素源及礦物土。亦可將粗細或軟硬材質予以混和並添加已腐熟舊堆肥或花園乾土壤加速堆肥熟成。一般使用舊堆肥即可作微生物種源,不必另外再買微生物菌劑添加,但如果過幾天,未觀察到堆積物溫度,此時可添加微生物菌劑。一般微生物在弱酸環境下,活動力好、繁殖力也強,通常不必加消灰石,添加反可能抑制微生物作用。如必要,每一百公斤堆肥材料可加一公斤。 微生物生長需吸收各種養分,如碳氮比例應為 30 : 1。草、樹葉、樹及灌木等生質(Biomass)材料比例太高則應補充廄肥、家糞便、骨粉幾丁、質粉蟹蝦殼粉等含氮有機肥以促進發酵,每 100 公斤堆肥材加 0.75 – 1 公斤。堆肥需選擇通風好、排水好且有樹蔭適當地點,可自行設計附有蓋子或塑膠布之堆肥架、堆肥槽、堆肥棚如圖,或可利用家庭廢棄類似外型箱型物取代。堆肥槽長寬高約 2 x 2 x 1.5 公尺,堆積方式如下:
使用自行設計附有蓋子或塑膠布之堆肥架、堆肥槽、堆肥棚,一般材質為木材、鐵皮、金屬絲網或混凝土所做成之圓形或方形狀存儲槽。其四周留有縫隙或小孔以利通風,堆肥方式如前步驟,堆肥過程中需翻堆及加水。堆肥堆積時間快則一二個月,慢則三四個月,如冬天則時間酌延長,時間過長腐質快速分解成過熟堆肥。其他堆肥方法包括利用蚯蚓分解有機物,產生蚯蚓糞便的堆肥法、糞便堆肥法、堆積堆肥法等,因其需較長空間、時間或較特殊處理技術,在此不建議一般民眾嘗試。堆肥對植物賴以為生及土壤生態的重要性,在此不再重述,為讓植物順利生長,土壤中應能提供均衡的營養源供其吸收利用,針對不同栽培植物合理的肥料組配仍屬必要的步驟! 資料來源:「營造優質生活-堆肥 DIY 」,綠色消費資訊,NO.37,2001
|
200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