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負擔農場:將米食文化與農事體驗融入生活的全新模式

A+

A-

在台灣農業的多元化發展中,小農自產自銷的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劉奕,無負擔農場的年輕經營者,便是這一趨勢的代表之一。他和父親共同努力,致力於將傳統的稻作文化與現代有機農業相結合,為當地社區帶來不僅僅是產品,更是一種文化體驗。

農場的背景與理念
無負擔農場位於新竹峨眉,劉奕的家族自1943年以來便開始耕作,三代人都在這片土地上播種和收穫。劉奕的父親劉盛展於2010年創立了無負擔農場,並將經營理念從傳統的慣行農業轉向有機耕作。他們選擇日曬的方式進行稻穀乾燥,避免機器燃油造成的污染,以保留米香和風味。這種做法不僅有助於環境的可持續性,也讓消費者在享用米食的同時,感受到更純淨的自然味道。

穀東招募方案的啟動
劉奕的「穀東招募方案」是一個創新的活動,旨在吸引更多人關注農業並參與其中。這一方案不僅提供米食的購買選擇,還讓參加者能夠體驗實際的農事活動。劉奕認為,參與農作不僅是一種消費行為,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透過這個活動,劉奕希望參與者能夠親自體驗插秧、巡水圳和日曬稻穀的過程,深入理解米食背後的故事與文化。

參與農事體驗的穀東們不僅能夠享受到新鮮的有機米,還能學習到農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劉奕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是農夫,因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於人們對在地農產品的支持。他希望透過這個方案,能讓更多人回歸自然、珍惜農業生產的過程,並與土地建立深厚的連結。

日曬稻穀的傳統與創新
在無負擔農場,劉奕堅持日曬稻穀的傳統,這一做法不僅體現了他對環境的責任感,也讓稻米的風味得以充分發揮。劉奕分享道,日曬後的稻米帶有獨特的米糠香氣,這是機器烘乾無法比擬的。他相信,這樣的堅持能夠喚起消費者對於傳統米食的記憶,並促進對當地農業的支持。

圖一 太陽鎖住米飯的滋味


循環經濟與稻鴨共生的實踐
無負擔農場引入了稻鴨共生的模式,通過養殖鴨子來維持稻田的生態平衡。稻鴨在田間游動,除了幫助控制雜草,還能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劉奕表示,這一模式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更能讓參與者體驗到循環經濟的運作。通過自然的生態系統,農場實現了土地、動物與植物的和諧共生。

圖二 稻鴨共生 與土地相處的方式


面對挑戰,迎接未來
隨著氣候變遷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小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劉奕和他的團隊不斷調整耕作方法和市場策略,以適應新環境。他們積極參加市集,推廣有機米及相關產品,同時希望透過穀東招募方案來增加消費者對於本地農業的認知和支持。未來,他們計劃持續優化產品質量和行銷策略,並探索更多與社區合作的機會。

總結
無負擔農場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業不僅是生產食物的過程,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劉奕和父親的努力,不僅讓消費者享受到健康的有機米,更引導大家重新思考與土地的關係。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們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農業的實踐中,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農夫,共同推動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透過穀東招募方案,無負擔農場不僅為當地社區帶來了生機,更為農業的未來鋪就了一條光明的道路。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