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柑橘園到生態農場:土地、傳統與永續的對話

A+

A-

在台灣的北埔峨嵋地區,隱藏著一片深具意義的橘子園。這裡,橘樹茂盛,空氣中飄散著柑橘的清香。然而,這片果園所承載的,遠不僅僅是柑橘本身的甜美。它記載著一家人的生活歷史,承載著一位父親的辛勞,並且展現了現代農業在氣候變遷和環境壓力下,如何融入永續的精神。

這片橘子園的主人郭秋月,在退休後回到家鄉,繼承了父親留下的果園。郭秋月的父親一生致力於農業,以橘子園養活了全家,儘管曾夢想成為一名教師,但他最終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如今,郭秋月回到這裡,除了對父親的懷念,她還要面對果園逐漸荒廢的現實。這片果園的柑橘品種多樣,包括茂谷、桶柑和海梨,許多橘樹是父親生前親手接枝培育的。每棵橘樹的外觀雖相似,但其實都是不同的品種,每一顆果實都似乎在訴說著它們獨特的生命故事。

郭秋月並未因為自己的接枝技術不如父親而氣餒,相反地,她在這片果園中找到了與土地的連結,以及一種生命的延續感。這些橘樹承載了她與父親之間的情感,也成為她在農業旅途中的精神支柱。

桶柑餅的傳承與挑戰

橘子不僅是這片果園的主角,更是郭秋月家族的象徵。在北埔和峨嵋一帶,柑橘的種植面積相當廣泛,然而,果農常常面臨市場波動的壓力。桶柑的盛產期集中在冬末初春,過了新年旺季後,如果無法及時銷售,往往會面臨嚴重的損失。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當地果農運用傳統的蜜漬技術,將多餘的桶柑製作成桶柑餅,這種古老的加工方式讓柑橘可以長期保存。

郭秋月作為當地的果農,也選擇了這條保存柑橘的道路。製作桶柑餅是一項繁瑣且費工的過程,從去除桶柑苦味的「殺菁」步驟到慢火熬煮,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耐心和精力。為了去除苦澀,殺菁需要反覆進行三次,這個過程既是技術的展現,也是對傳統的尊重。當柑橘表皮被劃開八道深深的裂痕後,它們被小心翼翼地擺入大鍋中,撒上與桶柑相等重量的糖,再以極低的溫度慢慢燉煮。這個過程需要數十個小時,期間不斷翻動,以確保果實均勻受熱,不會焦糖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柑橘的甜味和精華漸漸濃縮,蜜漬橘子散發出迷人的香氣。

桶柑餅的製作雖然費時費工,但對於郭秋月來說,這不僅僅是一道食物,更是一種家族傳承的象徵。每一顆桶柑餅都承載著家族的故事,以及她對父親、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將生態融入農業:永續的思考

郭秋月夫婦在果園的經營中,並不單純追求農業收益,他們對土地的經營充滿了對自然生態的尊重。這片果園看似雜草叢生,但每一處的植物和動物都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園內的雜草與其說是疏於管理,不如說是這片土地的複雜生態的一部分。這些雜草為昆蟲提供了棲息地,而果園裡的雞群也成為自然除害的助手。每天早晨,雞群在果園內自由活動,它們一邊散步,一邊啄食地上的蟲卵,無意間也幫助施肥。

此外,郭秋月還在果園中設置了蜂箱,採集橘花蜜。在初春橘花盛開時,蜂蜜會帶有淡淡的橘子香,這些來自橘花的天然蜜香成為果園的另一份珍貴禮物。郭秋月說,蜜蜂為了製作一公斤的蜂蜜,需要離巢飛行五萬次,這相當於繞地球三圈。這種與自然互動的方式,讓他們更加珍惜每一份來自土地的收穫。

教育與體驗:從土地學習的機會

除了果園的經營,郭秋月夫婦還致力於推廣生態食農教育,通過舉辦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到農業與環境的密切關係。他們的體驗營活動不僅僅是農事操作的展示,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傳遞​。

體驗營的參與者不僅可以學習到如何疏枝、抓天牛等果園管理技術,還能認識到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他們透過「我是燧人氏」、「我們是樹醫生」、「野菜大挑戰」等實作活動,讓參與者親身體驗農事的複雜性,並從中體悟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活動還包括竹筒煮飯、野外求生等體驗,讓人們重新審視與土地的關係。

在這些活動中,郭秋月強調了「吃當地、當季」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為了減少碳足跡,也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糧食危機。他們相信,通過這樣的教育體驗,能讓更多人認識到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並思考我們該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改變,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

承擔土地的責任,延續生命的希望

郭秋月和張弘城的農場,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生產與銷售。這片土地承載的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故事,還是整個家庭的記憶和未來。他們的努力不僅是在經營一片橘子園,也是對這片土地的尊重與回饋。

無論是桶柑餅的製作,還是推廣生態教育,他們都在用實際行動體現對土地的責任感。他們相信土地不屬於某一個人,而是所有與它接觸的人都應該珍惜的資源。因此,郭秋月夫婦每天忙碌於果園,縱使到了退休年齡,仍然選擇繼續耕耘這片他們深愛的土地。他們深知,只有通過尊重自然、珍惜資源,才能讓這片土地在未來繼續滋養更多的人與生命。

這片果園,不僅是一個柑橘生長的地方,更是一片充滿愛與希望的土地。在這裡,郭秋月和張弘城以他們的實踐,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永續農業。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