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是一個產品或是一個軟實力?
A+
A-
台灣有機農業發展至今,已超過30年。在1990之前,無論是產官學或是一般社會,對有機或永續農業幾乎毫無概念,僅有少數的倡議者,以及先行農民,靠著己力自行摸索,無論是生產技術或是銷售管道,都屬於「創業維艱」的階段,依靠著對環境保護或對萬物疼惜的信念,堅強獨行。
在眾多有機前輩開疆闢土之下,2007年1月,當時的農委會(現農業部)正式立法制訂有機農產品認驗證制度,讓有機農產品有了正式的法源基礎,當年的有機驗證面積為2013公頃,雖僅佔台灣耕地的0.24%,但是對台灣農業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分水嶺,透過有機栽種,為整體農業帶進了價值的意涵,尤其正逢台灣農業因WTO陷入愁雲慘霧之際,正式浮上台面的有機農業,為農民帶來新的光亮。
溫室有機蔬菜園(上下游資料照)
由2007年開始,有機農業進入第一階段的快速成長期,短短五年,有機栽培面積就來到5896公頃,幾乎是3倍速度增長,有機面積佔整體耕作面積,也由0.24%來到0.73。不過,雖然是大幅躍進,但有機農產品仍限於在「同溫層」內流通,僅能靠特定且有限的有機通路販售,或透過個人管道銷售。尤其在網路、社群媒體尚不發達的當時,有機農產品並不容易打開社會能見度。
在2014年前後,台灣社會爆發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包含食品添加物混充、農藥殘留等,讓大眾意識到食安議題的重要性,而完全不使用農藥化肥的有機農產品,攫取了社會的目光。
到了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時任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宣示對食安、環境的重視,並宣佈多項政策,包含有機農產品進入校園團膳、針對有機農民進行對地補貼等,刺激有機農業開啟了第二次的快速成長期。
2016年,有機栽培面積為6783公頃,佔整體耕地面積0.85%,到了2024年6月,有機面積已經來到19100公頃,若再加上有機農業的「姊妹版」─友善農業面積,整體不使用農藥化肥的耕作面積,超過25000公頃,一舉來到全台耕作面積的3%。
2016年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手拿即將進到大型超市的有機高麗菜(上下游資料照)
過去這八年來的爆發性成長,與政策的拉力有最大的關係,包含政府補貼校園團膳供應有機食材、轉作有機的獎勵機制,都是刺激有機農業成長的最大動能。
同時,有機農業已經擺脫了有「雞」農業、「白天不噴農藥但是晚上噴」的訕笑質疑,成為市場上的常規產品,相較於以往,能見度大增,不再只限於有機通路販售,進入百貨公司、一般超市,另外社群上的網路直售成熟,也打開新的門戶。
能成為常規商品,與價格也有一定程度的關連。在有機栽種的技術、資材逐漸成熟之下,單位面積生產量也往上爬升,尤其有機稻米、蔬菜價格競爭力大增,與慣行農產的價格相距不遠,都讓有機農業越來越有商機,也吸引許多青農投入。
若單純從數字角度來看,有機農業以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前進,也走入同溫層進入大眾社會。然而,在有機農產品能見度提高的同時,有機農業的價值,並未隨之凸顯,反而出現簡化的趨勢,有機被簡單的定義為「不使用農藥化肥」的安心食材,儘管食安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訴求,但是在其他價值未能彰顯的情形之下,有機農業反而面臨類似產品的競爭考驗。
首先,「友善農業」的興起,讓消費者難以區分兩者差異,雖然有機農業有明確標章可以辨識,然而在宣傳字眼、形象的重疊之下,消費者並不容易區分兩者的差異。
這個處境,在政府大力宣傳「產銷履歷」的食安保證下,更顯得尷尬。多數消費者會認為,產銷履歷農產品即有食安保障,在價格差異幅度大的情形下,消費者更優先選購產銷履歷農產品。
在上述兩個「競爭對手」也都具有「食安保證」的情形下,有機農民遵循更嚴格的規範、付出更多的驗證成本,卻未能轉換成價格差距,這讓不少有機農民感到氣餒,甚至有部分農友私下坦言,在領完有機轉作期的補助之後,就不會再繼續申請有機標章,因為「有沒有掛標章都賣的差不多」。
總和來看,有機農產品在進入大眾市場之後,反而必須面對產品區隔性的根本差異。除了有驗證標章之外,對消費者或對社會大眾而言,並不容易感知到有機的意涵,或是對環境的貢獻,也就是說,有機農產品的「用處」,已經明確商品化,但是有機農業的「好處」,卻沒有被認知且可被帶換成商品價值。
在全球尋找淨零減碳解方的當下,有機農業原本可作為國家綠色道路的「軟實力」,因其少依賴進口資材,碳足跡低,耕作方式保護生態,促進大面積的永續實踐,原本都是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法最大不同之處。
如何讓消費者感受、理解,購買有機農產品,等於是共創綠色經濟的一環,而不只是單純買一把沒有農藥的蔬菜,需要不斷的、重複的提醒,無論透過新聞、展演、社會互動等各種方式,讓有機農業成為「綠色能源經濟」的一環,讓消費者理解,有機農產品的價格中,包含了對地球的投資、讓人類得以永續的投資。
當有機的價值可以帶換成價格時,不只是讓有機農民可以得到成正比的報酬,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有機農業成為價值經濟,而不是成為純粹的商品經濟,這會讓有機農業衍生、連結出更多的面向,包含生態服務產品、療癒產品、綠色旅遊產品,就能讓有機農業不只是一個「產業」,而是眾多產業的平台,成為台灣值得驕傲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