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的資訊行銷面– 從有機電子商城作到有機之心美食餐廳
A+
A-
農夫市集與有機電子商城
有機農業也是農產業,有生產勢必連結銷售,這些年來的發展,可以見得,有機農產品及加工品的行銷,已經開展出一系列不同的形式,從農夫市集、蔬菜箱的網路寄送、有機專賣店與專櫃,都是常見的販售模式,有別於慣行農業,這些行銷方式農民與消費者的距離近的多。
當有機經營業者整合資訊系統漸趨完整成熟的當下,那時候網路商城也逐漸發展中,「那時候我們有夜間部,因為我是系主任,我晚上就到辦公室來,有一天聽中廣當時一個叫中小企業通的節目,是政府支持的一個節目,他們有在做產業資料庫。所謂的資料庫概念比較是商家的集合,就有點像電子商城。但是它是一個產業,所以就是中小企業處在執行的。我在想,有機農業也是一個產業呀,我們有這麼多有有機農場,而且有機農場的資料已經在我們手裡,我們那時候已經有那個整合資訊系統,那我就想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農場邀請進來,那時候他一個計劃,就是要100家。計劃的要求就是你來申請我們的計劃,你要做到100家的電子商店,變成一個產業的商城的概念。」
我最先就打電話去,他們就轉轉轉給那個科長,然後科長說王教授我現在很忙,對不起,我再回電給。我心裡想官員講這句話就沒了,就沒想到他真的打電話來,打完了以後,他還說我們找一天去宜蘭,那時還要走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他來的時候帶著台北市軟體商業工會還是什麼公協會,服務資訊業的一個協會。因為政府是委託他們,「計畫模式是ABC啊,輔導學校是A,委託給一個協會B,這個協會再與一個資訊廠商C合作,完成後,廠商D再去跟B申請加入商城,所以叫ABC模式,這個C下面連結著至少100個D。這個科長就帶著他們真的就這樣九彎十八拐來到宜蘭,我就跟他講我們已經做了什麼,他就跟我講那你需要怎樣符合條件,才可以來跟我們申請。比如說一定要一個資訊廠商,所以我們後來才有一個創啟(C),然後一定要一個協會,可是我們是學校啊,所以我就去找,那時候四個輔導單位,其中一個叫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B)。因為那時候理事長我認識,我就跟他講,他說好。那以他們出頭,因為他一定要一個資訊廠商,我們等於是輔導的學校(A),這樣三個一起去申請。我記得這個計劃,做兩三年就做起來了,最後達到100家門檻,並且持續至今。」
這個案子持續至今,仍有將近80個有機電子商店持續營運著。從2015年至今,有14個農民持續經營電子商店至今。網站網址如下,https://eshop.myorganic.org.tw/。
有機之心美食餐廳
「那個有機之心的計劃,我自己回想,是我一直跟他們講。有一年大概10月,還是11月。農委會連絡我:『王老師我們有剩下多少錢,你趕快把這個計劃寫上去』,所以我記得那一年12月底的時候,還在要把計劃書要生出來、還要招標、還要結案、還要核銷。我們是到隔年才把案子全部結掉。就是忽然他們多了錢,就問我說你要不要做那個,你一直想要做的。我說好來做。好像一兩百萬,那個因為要寫程式嘛,那你一定要招標啊,反正就是寫計劃書、給錢、招標、驗收、核銷,全部都在那兩三個月完畢程序,直到隔年才完成。」
有機之心是一個從「外食者」角度開展的計畫。這個想法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模式,但卻不盡符合有機農業的初衷,在整體的餐飲經營環境下,也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執行後發現,原先的想法執行起來實在困難,卻也在時間的流動中,慢慢地找到了它的執行方向。
其實我們最先的想法是,如果那些大的餐廳開始用,第一他們量很多,第二他們東西價格高,那麼有機蔬菜跟一般菜價雖有差距,餐廳應該很容易採納跟實施,結果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反而大餐廳最難。因為他們有很多部門和人事,什麼行政主廚、有廚師,有採購,還有一大堆行政,最上面的人願意,在下面的人卻不一定。
「我不知道你有沒聽過我講這個故事,那時候我就跟這邊新月廣場的紅樓行政主廚講好了,剛好我們在這邊辦一場國際會議,我負責兩桌晚宴,我就決定去那裡吃,也很體面。然後我就跟他們說:『這次就用有機蔬菜,你們就可以知道有機蔬菜,等於踏出第一步。』我們的農民也是通路商,可以進別人的有機蔬菜來賣,可以包裝等等,然後紅樓的大廚就開出菜單,說要大白菜,那時候天氣已經比較熱,不是大白菜的季節,我們的農民就到處去找,買來交貨。我跟那個行政主廚在樓上他們的接待室,然後就一直等那個農友跟那個驗收的人搞定以後上來我們要繼續談這件事。上來的時候兩個人都臭臉,回去以後我就問那個農民怎麼回事。他說:『黃老師這次我挺你,以後不要再叫我送菜來這裡,我好不容易幫忙找到了大白菜,結果被嫌棄到不行,就被一直罵一直罵,我們有尊嚴的耶,我們是有機的,怎麼可以被人家這樣子,被人家嫌棄踩在腳底。』後來那個行政主廚打電話來說我們的採購說這樣這個菜不行,我說那沒關係啊,是我們要吃的,我們都說OK,你們為什麼要這麼挑剔,煮出來有什麼兩樣,就是很漂亮跟沒有很漂亮煮出來有什麼兩樣。但是他說:『不行,我們的採購說以後這樣我們沒辦法驗收。』對他們來講,他們驗收標準就是又美又漂亮,沒有蟲孔,有幾個蟲孔就要扣多少錢的概念,所以後來就發現,越大的餐廳越複雜,越多層級的越難搞。」不過其實背後固有的那些利益關係才是真正的問題。採購跟盤商長期的合作關係很難打破。一層又一層的那些盤商利益關係在裡面,所以大飯店也是一樣。所以「有機之心餐廳這些年慢慢就變成是都是一些個體的餐廳為主。就是老闆可以做主的,才有可能執行。」
我們在想有機之心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有機餐廳」的概念,可是我們台灣是沒有對餐廳的驗證制度,即使有驗證,也可能全部都是有機,才能宣稱有機餐廳。所以我們就想,就叫有機之心,心就是對農民有心、對土地有心、對消費者的心的概念。那時候我們就在想總要有一個更多的鼓勵制度,看到了日本餐廳的綠燈籠運動,就發展出了5心的概念。

「日本的那個綠燈籠講求是使用國產的,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也是國產的,當然因為是農糧署的計劃,所以他一定是鼓勵國產的,所以我們就把那個國產的那個概念帶進來。後來計畫搭配有機食材登錄,要求餐廳配合登錄非常失敗,便是因為我們沒有給餐廳補助執行,欠缺誘因。」
由於5心等級區分,必須將食材做分類,我們做了五大分類,有機米、有機蔬菜類、有機水果類、有機茶飲類、其他(含五穀雜糧、有機農產品或有機加工品類),這個跟我們有機農業的分類是一致的。
「分五個心等的重點是你從『不是有機』要進入『有機』很簡單,就是你的餐廳只要供應一種,什麼都沒關係,譬如說我今天要點時蔬裡面有一個菜,是有機的時蔬,什麼菜都沒關係,就是有機的時蔬,我覺得我們那時候設計概念很簡單,就是餐廳跟這個小農說,你有什麼菜你就拿來,我們上面就寫有機時蔬,你(消費者)來點餐,假如我們一般賣一盤是100元,那一盤(有機時蔬)菜可以120元,那一把菜(的成本)大概也增加20塊而已。這樣你就算一顆心等。可是我發現很簡單,這樣的人最少或者說沒有,幾乎沒有餐廳是一顆心等的,實際上好像要做,就是會做更多心等,這就是目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