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構建築的永續啟示:從峇里島到宜蘭的自然設計旅程
A+
A-
當我們談論建築時,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高樓大廈或鋼筋水泥結構。然而,在峇里島,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建築語言正悄然改變我們對建築的認知:竹構建築。由珠寶商 John Hardy 家庭創立的 IBUKU Studio 和旗下的教育推廣機構 Bamboo U,正在用竹材這種快速生長、堅韌且可塑性極高的材料,重新定義建築設計。

圖一、Bamboo U 的實作課程「塔型結構」。
初遇竹構建築:自然與設計的對話
走進峇里島的 Green School,眼前的景象令人驚嘆。站在那座巨型竹構籃球場中央,我仰望著像巨大生物般的建築,感到深深的敬畏。這些彎曲流線的有機形態,似乎與周圍的熱帶叢林融為一體。這種設計不僅打破了傳統木構與鋼構的刻板印象,更展現了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舞的建築哲學。
竹材之所以能成為建築靈魂,源於它的輕量與強韌特性,以及對節能減碳的貢獻。竹構建築的部件可隨著時間逐步更換與更新,形成一種「活體建築生物」。這些設計細節讓人不禁反思:建築是否可以如生物般生生不息?

圖二、Green School 籃球場;以竹材建造的流線型籃球場,是峇里島竹構建築的代表作,結合了體育功能與生態設計美學。
永續建築的竹材啟示
竹子是地球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3 至 5 年即可成熟。更重要的是,竹子的生長過程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建造過程中則節能低耗資源。此外,竹材具有隔熱、防震的特性,建築壽終正寢後還可完全分解於自然中,甚至能作為竹炭使用,具備吸濕、防霉、除臭的功能。
峇里島的竹構建築不僅外觀充滿美感,在功能性上也無懈可擊。這樣的永續思維啟發我思考:若能將竹材應用於台灣在地設計,會是多麼迷人的可能!

圖三、John Hardy珠寶旗艦店;以竹材打造的珠寶展示空間,融合生態意識、奢華體驗與自然藝術。
宜蘭的竹材夢想
在宜蘭的農村地區,竹林早期常被用作防風林。如今,隨著環境保護與永續意識的提升,復育竹林並應用竹材於現代建築設計,如果讓在地青農或原民部落的夥伴也能採用這樣的永續材料,以低成本的方式自力搭建溫室、涼亭、農糧倉庫、雞舍,無疑是個振興地方的好方法。

圖四、峇里島當地的有機小農搭建的涼亭休憩,遮陽,整理農作物的好地方。
我想像著,若能將竹構建築的設計理念融入寒溪部落的文化背景,將傳統部落弧形屋頂和自然紋路與竹材的曲線設計結合,會是怎樣的壯麗場景。或許我們能創造出一個以竹材為基礎,融入獵人部落圖騰的實境遊戲場地,其建築結構如同竹筍破土而出,象徵部落的生命力與繁衍。同時,透過教導部落青年竹材的應用技術,他們可用低成本材料建造溫室、涼亭或農業倉庫,實現資源再利用與社會價值的提升。

圖五、寒溪吊橋;寒溪村的重要地標,橋上的菱形圖騰代表泰雅文化中象祖靈之眼,世代守護著泰雅子孫。
結語:對峇里島的致敬,對故鄉的承諾
Bamboo U 的竹構建築課程是一場奇幻的旅程,讓我見識到建築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與自然對話的藝術。這趟旅程讓我更加確信:建築可以是永續的,可以是謙卑而強韌的。
身為宜蘭的設計師,我希望將這份靈感與技術帶回故鄉,為宜蘭設計出更符合自然與文化背景的建築作品。這不僅是對 Bamboo U 的致敬,更是對故鄉的一份承諾。
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在台灣的土地上,用竹子寫下屬於我們的建築故事。
撰寫者:藍國誠 建築設計師
山門製造所
keystone.blue0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