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A+

A-

  螳螂是一種肉食性之益蟲,其若蟲及成蟲均能捕食害蟲,在自然界中可以捕食多種果樹、林木、蔬菜等之害蟲;具有捕食量大、捕食害蟲時間長、食蟲範圍廣等優點,諸如鱗翅目、直翅目、雙翅目等昆蟲,均為其捕食範圍。螳螂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屬於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idae),全世界已知的螳螂一科共400屬,約1800種左右,分為17~32亞科,其分佈甚廣,多數種類分佈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頭呈三角形,頭部的活動非常靈活,觸角絲狀,咀嚼式口器,前胸甚長,為大型捕食性天敵昆蟲之一,喜歡生活在草叢間或樹枝上。

  螳螂和蜚蠊(俗稱蟑螂)係有近緣關係的親戚,牠們血緣十分相近。為了捕捉草叢間或樹枝上之害蟲,以及躲避天敵(如鳥類、蜥蜴等)之攻擊,牠們的形態和色澤常隨周遭環境而改變,能變化出各式各樣的保護色,或模擬周遭表現出不同的體態,或展露出與生俱來特殊的色彩及斑點,有時更將那強而有力且多刺的前足高舉,緊靠在胸前,兩對後翅拱起,顯出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來嚇退敵人,當侵犯者靠近時,更採取猛烈的攻擊,一旦無法擊退侵犯者,又能迅速逃離以保性命。

  飼養螳螂可從野外採集牠的卵囊,置於飼養籠內,籠子必須通風,內置一棉球及樹枝,並在籠子的上蓋懸吊一些紗網,供螳螂棲息,以降低相互殘殺,提高存活率,並給水以維持籠內濕度;卵囊呈海綿狀組織,卵囊內卵粒一般約有數百粒,隨螳螂種類不同而異,若蟲由卵囊脊出口孵出,藉身體蠕動慢慢地延著,由第十腹板上一對乳頭狀突起所分泌之絲狀物,倒掛懸垂而下,將外被之胎衣脫去後,便四處自由爬行,動作敏捷,尋找獵物。

  螳螂為肉食性之昆蟲,剛孵出之若蟲,可提供與牠們身體大小相同的食餌,如蚜蟲、果蠅等,若不立即提供食餌,便會互相殘殺,是一群非常兇殘之族群;螳螂經過6至8次脫皮,漸次長大,在脫皮之前食慾下降,且大多在白天脫皮,尤其集中在早晨,若蟲在四齡之前不易分辨雌雄,因此雌雄應分開來飼養,以提高存活率,約七至九齡即羽化為成蟲,羽化時間也大多在白天。雄螳螂須經10天以上才會與雌螳螂交配,若將雄、雌螳螂共處一室,任其交配,失敗率甚高,往往未完成交配行為,雄螳螂的頭部就被雌螳螂啃食(因雄螳螂較小之故),僅有少數能順利交配,交配時間約2至5小時,隨種類不同而異;螳螂在交配過程中,雄螳螂往往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美食,頭部雖被啃食,但因頭部的中樞神經,有抑制射精作用,若被吃掉後,反而更能刺激射精,因此不影響牠們的交配行為,且雄螳螂之頭部可補充雌螳螂的營養,孕育下一代。為降低雄螳螂的折損率,可利用人工配對方式,令其順利完成交配。

  螳螂一生可交配數次,交配後,約經五至二十天即行產卵,在產卵之前,雌螳螂會選擇適當位置,擺動其腹部分泌出種泡沫狀之黏性膠液,再將卵粒排列於該黏液上,再分泌一層黏液再產一層卵,以一層黏液一層卵粒方式產卵成塊,並以尾毛探測其卵囊之大小,直至將卵產完為止。產卵時間約2至5小時,隨種類不同而異,一生可產卵囊約2至7個,產出之卵囊還空氣逐漸硬化,保護卵粒,以減低天敵之危害。

  任何一種天敵昆蟲亦大有其天敵,螳螂也不例外,在若蟲及成蟲時期,牠的天敵包括蜘蛛、鳥類、蜥蜴等;在卵期,目前已知之天敵除螞蟻外,尚有中華螳小蜂(Podagrion chinensis Ashmead)及螵蛸皮蠹(Thaumaglossa ovivorus atsumura yokoyamaet),當受上述天敵危害時,卵囊內的卵粒幾乎無法孵出,此是造成螳螂族群密度下降之重要因素。

 

資源來源:吳春美、章加寶,「認識自然界的天敵昆蟲-螳螂」,苗栗區農業專訊第五期,八十八年三月

2003/11/1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