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女神真人版現身!掌握訣竅與雜草共生共存才是王道

A+

A-

「雜草女王」蔣永正長期研究雜草,傳授農民雜草綜合管理的策略(攝影/上下游林怡均)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藥應用組前組長蔣永正,花了四十年的青春跟雜草打交道。而過去,雜草在田間往往被農夫視為妨礙作物成長、搶奪養分的麻煩角色;現在,隨著有機、自然農法的出現,作物與雜草共生栽培模式卻也漸漸浮出檯面。

環島調查全台雜草,練習噴藥只為讓研究更貼近農民

回想當年剛接到的任務就是消滅雜草,因此讓蔣永正有了知己知彼的念頭。過去主流看法認定雜草對作物是危害,而工作期間她常到不同作物的田裡調查草相,「特別是台灣主要作物,像是水稻、蔬果類作物的田間雜草,都要強迫自己認識。」

除了作物的田間雜草,蔣永正也要認識陸生及水生的常見雜草,記下雜草的樣子後,一一從農民口中及國內外文獻,去了解雜草的特性,「尤其是如何生長、蔓延跟繁殖,還有雜草在田裡對作物是什麼樣的危害。」

在了解雜草生理特性後,蔣永正還要知道各除草劑的作用機制、可防治雜草種類,「對當時農民來說,認識田裡的雜草就是要消滅它,所以會非常在意除草劑的藥效。」她回憶,當時為了確認藥效,會揹著施用工具到試驗田間施用,甚至請同事站在旁邊按碼表計時,「施用濃度、走路速度、噴出來的水霧飛濺範圍,都要貼近農民,這樣才有意義。」

蠅翼草相當適合用來做草生栽培(照片/蔣永正/上下游)
對雜草日久生情,從草相可看土相

隨著時間、越來越深入的研究,讓蔣永正對雜草的觀感起了變化。「我對雜草應該是日久生情喔。」她笑了笑,研究過程中她漸漸發現:除草劑對種植區域的環境生態、生物多樣性,以及土壤肥力都會造成衝擊,而雜草其實可以是讓農民認識農地環境的引路人。

過去認為除草劑的作用機制是抑制植物生理狀況,例如:針對禾本科雜草特性來運作而不影響主要作物,如此一來,藥劑毒性應該相對低。然而,越來越多研究文獻證實除草劑的環境賀爾蒙效應,讓她更加注意:「除草劑使用是否合理?過度使用也會使環境受到傷害。」

雜草的價值,比你想像的高出許多

雜草其實就像是土壤的皮膚,沒有草的土壤,就失去了活力。蔣永正強調,「對土壤來說,雜草可以改善土壤透水性、保土保水,並提高土壤有機質和為生物活性。」

亦可作為空氣污染的監測,像是龍葵、昭和草、大花咸豐草等,可用於監測臭氧、氟化物等空氣污染物;此外,雜草也可用於吸收部分土壤重金屬進行植生復育,例如:布袋蓮可吸收污染水中的鉛鎘銅汞等重金屬。蔣永正在藥毒所裡也種有一池布袋蓮,就近觀察研析其效果。

植株低矮的雜草如黃花酢漿草,很適合做果園草生栽培,能為土壤保水保溫。(攝影/上下游林珮君)
管理雜草須長期抗戰,除草掌握兩關鍵時機

想要對付雜草必須先瞭解其特性,「雜草管理的關鍵時機有二:作物剛種下的第1個月和雜草開花前。」蔣永正說明,作物剛萌芽時,生長速度不比雜草,此時需割除雜草,減少競爭。等作物長高後,會遮蔽部分陽光,雜草的成長速度自然比不上作物,例如果樹下的雜草就因為有樹蔭,普遍長不高。

而此時這些貼近地面的雜草,正好能為地表保水,接下來只要確保雜草不要太高即可。下一次除草時機則在雜草開花結種子前,「沒人知道地下究竟有多少雜草種子,我都會告訴農民:『盡可能讓這些種子長出來。』因為長出1株,地下就少1顆種子,」接著在雜草開花結籽前除草,就減少了未來的種子,田區的管理會越來越順利。

適當留草,作物長更好,還吸引天敵來助陣

蔣永正認為,雜草對於農業來說並非危害,充分理解其特性,雜草可以是田間作物的良伴,「利用雜草的特性,不要讓雜草在數量或是生長上影響作物,反而可以是加分。」

近年隨著有機、自然農法的興起,與作物共生的草生栽培,漸被農民接受,不少火龍果、文旦等果園,會在果樹下種草。蔣永正表示,雜草的負面危害主要是因為會和作物競爭養分,或是成為病蟲原、老鼠等害物的棲所,或是像小花蔓澤蘭等大面積蔓延造成原生植被的損害,但若夠瞭解雜草,留在田間可以使土壤更健康。

「若完全沒有草,土壤等於沒有保護,狂風大雨一來表土容易流失,且除得太乾淨,一旦有其他生長較優勢的雜草種子飛進來,也會因缺乏競爭更加速其立足生根,成為難治的雜草。」

只想將雜草根除是欠缺經濟效益的考量,未考慮到環境保護。適當留草、對雜草做綜合管理,才是永續又省力的做法!

花蓮農改場利用草花作為綠籬,吸引生態指標物種―橙瓢蟲,是清除害蟲的天敵。(圖片來源/花蓮農改場/上下游)
聰明管理雜草以降低除草劑的使用

「台灣除草劑的用量無法有效降低,就是因為對雜草管理沒有規劃。如果深切了解雜草的發生與蔓延過程,掌握控制的最適時機,就不會有數量多到無法容忍的狀況,需要大量使用除草劑。」

蔣永正曾比對國內除草劑銷售量與耕地面積,「如果依照核准之劑量估算,那除草劑使用量確實是超過作物生產所需之用量。」她表示,除草劑的使用要考量對施用田區之土壤特性、水土保育、野生生物棲息及食源,以及非選擇性藥劑造成之生物多樣性降低等衝擊,過量使用會傷害環境。

而國際上除草劑使用爭議的頻傳,以及有許多文獻認為除草劑大量使用下,導致人們罹患慢性病機率不斷增加,那是否有對環境較友善的新型除草劑可用?蔣永正說明,目前國際上推出的新除草劑,藥效佳而使用量下降,對環境相對友善,但價格不親民,且在台灣則有栽培方式及氣候上的差異,因此效果不佳。

就農委會訂定的10年農藥減半政策目標來看,首要行動可先輔導農友,針對防治時機提升機械、覆蓋等物理性除草之成效,同時加強防範外來雜草的入侵與散布,並配合輪作、草生等栽培管理方式,在整合應用各種雜草管理技術下,減用除草劑便指日可期。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請大家調整對雜草的印象,從除殺轉為管理的態度,再結合各種雜草防治技術、整合管理規劃,便可漸漸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其實管理得當的話,很多雜草長得整齊,也並不輸給園藝景觀植物,一樣可以很美。」

 

資料來源

  1. 林怡均(2020),雜草女王01》從噴死它到愛上它,藥毒所蔣永正退而不休,40年雜草管理心法大公開,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2684/
  2. 林怡均(2020),雜草女王02》掌握除草兩大關鍵時機,蔣永正:跟雜草化敵為友,減用除草劑不是夢,上下游,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2687/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