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馬

A+

A-

薊馬

薊馬在農作物上之危害,在最近數年來愈來愈趨於嚴重,薊馬的個體很小,且具有隱匿性,喜歡藏在植物體的隙縫處,舉凡花卉、蔬菜、果樹等均有不同種類的薊馬存在,其中尤以南黃薊馬寄主最為廣泛,在瓜類、茄子、青椒等作物上嚴重為害,除直接刺吸危害外,且傳播病毒病,造成農業生產上重大的損失。

薊馬甚難防治,目前以噴施化學農藥為主要防治方法,因薊馬原耐藥性高,以致防治效果不彰,且易產生殘毒問題。目前極需研究並提供有效天敵,大量繁殖後釋放田間供防治用。小黑花樁象在農業生態系中是主要的捕食性角色,常棲於高價值的作物上捕食害蟲,尤對薊馬具有很強的抑制效果。美國記載小黑花椿象常大量出現於玉米、大豆、苜蓿、小麥、棉花、馬鈴薯、蕃茄、蘋果、草莓、杏樹和胡桃等大宗及高價之作物,捕食其主要之害蟲與害藼,小黑花椿象的生活史約僅20日,活力甚強,捕食量亦不容忽視,是所有捕食性椿象中最具生物防治潛力之天敵。

曹代小黑花樁象(Orius sauteri Poppius)為本省最常見的花樁象,可捕食薊馬、蚜蟲、葉藼等小型害蟲。於室內26度定溫下飼育若蟲發育需14日,若蟲存活率70%以上,若蟲於發育期間,平均可捕食薊馬或葉藼1隻~150隻,成蟲壽命30日,每日持續捕食,統計其一生可捕食薊馬238~306隻,或葉藼508~632隻,各蟲期活動力強,食量相當龐大,成蟲於開花季節且喜好鑽入花瓣間捕食,對於薊馬類極具防治能力。目前正試驗大量飼育,希望能提高成蟲存活率,縮短發育期,延長成蟲壽命以增加產卵數達到最經濟的繁殖效率,並將進行田間釋放,以評估實際對薊馬之效果,如防治成效良好,則將進行大量繁殖,供農民使用。

資料來源:王清玲,薊馬的生物防治,蠶蜂業專訊-昆蟲天敵,NO.19,P7,1997.3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