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常見野菜酸漿具有療效可能成為救人靈藥

A+

A-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最近發現民俗作物「酸漿」,具有抗腫瘤療效,這種田間常見的野菜可望成為具經濟用途的新作物,也可能成為未來救人的靈藥。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黃山內表示,「酸漿」一般被稱為「燈籠果」,具有抗蟲成分,依中國本草綱目註釋「酸漿苦蘵,一種兩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別」。在台灣田間常見的酸漿,學名稱為苦蘵。


  美國農業部的民俗植物資料庫內記載,有十一種酸漿植物有醫藥用途,其中苦蘵的療效最廣泛,最近幾年,世界各國苦蘵藥用研究相當多。 國立台灣大學藥學研究所也發現苦蘵成分具有抗腫瘤活性,對肝癌、鼻咽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肺癌具有細胞毒性反應;巴西一個研究團隊去年並發表,苦蘵的萃出物對愛滋病人常感染的肺結核菌有顯著的抗菌性,可見苦蘵的醫療用途正陸續被開發利用中。


  黃山內指出,酸漿的果實具有特殊風味,民間常利用作為青草茶,有清熱、利尿、止痛、鎮咳、行血、調經及解毒等功效,台南農改場於去年進行研究,發現苦蘵黏果酸糖度只有八度,食用品質極為優良。


  他說,農改場目前已成功利用染色體倍加的方式,將原生的酸漿果實增大百分之三十,並以胚培養方式進行種間雜交,探討增加酸漿用途,或許,昔日不起眼的雜草,可望成為救人的靈藥。

資料來源:黃文儀,中央社 。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